在資本市場融資無果之際,太陽能制造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沙漠,試圖通過將電站賣給央企以促進產品銷售,解決資金困境。
最能找錢的人都走了
通常情況下,一家上市公司的首席財務官(CFO)離職總會引發外界一些猜測——此家公司運營狀況可能出了問題,但如果一個行業半數以上的上市公司CFO不約而同離職呢?
這個行業可能遇到了大麻煩。
過去6個月,11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太陽能公司CFO就走掉了4位,他們是尚德電力、晶澳太陽能、昱輝陽光和阿特斯太陽能。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還有2家太陽能公司的CFO正在考慮辭職。
讓這些職業經理人決定另尋高就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太陽能光伏制造業奄奄一息的生存現狀。
歐債危機讓新能源泡沫加速破滅,而那些暫時存活下來的中國太陽能公司,及其背后的銀行和地方政府,正趴在沙灘上苦苦掙扎。
所有的支撐都指向了一個解決途徑:找錢,維持運營。
這個艱巨任務很大程度上成了CFO的頭等大事:要在已經基本失去融資能力的資本市場找錢。
然而,CFO們的薪酬卻與壓力成反比。由于CFO們收入與公司的盈利增長和股市表現直接掛鉤,在太陽能科技股幾近“垃圾股”的情況下,CFO們的股權兌現希望渺茫,“知難而退”就顯得順理成章。
CFO的離職潮,對急于找錢的太陽能公司來說,還只是壞消息之一。
美國退市,現在開始?
壞消息接踵而來。
2011年12月14日,因股價在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太陽能科技股中國科技收到納斯達克退市通知;12月21日,股價長期處于1美元上下的中電光伏為提振股價,宣布了三股并一股的并股計劃,但股價再次應聲大跌8.63%。
不過,晶科能源的CFO張龍根還是決定留下來。這家總部位于上海的太陽能公司,2010年上市發行價為11美元,目前在6美元上下徘徊。相對于同行,已經很不錯了。
擺在張龍根面前的美國資本市場已基本失去了融資能力——股價如此低迷,做股票增發顯然不現實;主要光伏企業的負債率已高達70%,再繼續發行債券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