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自農村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啟動實施以來,江蘇全省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進行農村河塘的疏浚整治。自2003年農村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啟動實施以來,江蘇逐年增加對農村河塘疏浚整治的資金投入,省級財政直接補助從2003年的6000萬元猛增到今年的5億元。2003年至2009年,全省資金累計投入達93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69.9億元。
同時,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項目,對蘇南、蘇中、蘇北的省級以上補助標準,分別達到投資總額的50%、60%、70%,宿遷更是高達80%。
江蘇省政府還明確,在河塘疏浚整治中需要機械施工的土方工程投資,主要由地方政府幫助籌集,不得向群眾集資攤派,并對蘇北等貧困地區給予重點補助。
據統計,2003年至2009年,江蘇全省累計完成規劃內縣、鄉河塘疏浚整治13.3億立方米,村莊河塘6.7億立方米。20億立方米污染農村河塘的淤泥是什么概念?打個比方,如果以10厘米厚的淤泥來肥田,那可以覆蓋2600萬畝的面積,大約相當于江蘇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75%。
在農村河塘疏浚整治中,江蘇各地還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合理開發水土資源,通過拍賣林權和水面養殖經營權、出售淤泥土方,實行以土換資、以水生財,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拓寬投資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村河塘清淤的投入。社會各界和部分地區受益群眾也積極投入,支持河塘疏浚整治。
完不成任務的“河長”將被“一票否決”
有了充足的資金做保證,無疑讓農村的河塘疏浚整治走出了堅實的一步,但是疏浚整治后該怎么管護,又成了擺在江蘇各地面前的又一問題。江蘇各地創新實踐,用新機制破解難題,確保疏浚后的河塘水長清、岸長綠。
為治理太湖,無錫市于2007年在全國首創“河長制”,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近年來,“河長制”被引入了江蘇農村河塘疏浚整治與浚后管護,一些地方已經將河塘疏浚整治管護與評優提級掛鉤,完不成任務的“河長”將被“一票否決”。
“河長”不是官,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河長”當得好不好,事關單位與個人的切身利益。在“河長制”的誕生地無錫市,記者詳細了解了“河長制”管理保證金制度的實施情況。
以無錫市惠山區為例,每位“河長”在年初時,按每條河道3000元繳納保證金,建立“河長制”管理保證金專戶。同時,區財政劃撥配套資金,充實到專戶。專戶資金用于對“河長制”管理工作的開展、推進及獎懲。年終經嚴格評議,參照“水質好轉、水質維持現狀、水質惡化”等綜合指數,對水質好轉且達到治理要求的,全額返還保證金并按繳納保證金額度的1倍進行獎勵;水質保持正常標準的,全額返還保證金;水質惡化的,全額扣除保證金。
據了解,目前無錫市的大小數千條河流都有自己的“河長”,河流所過的區域有“片長”,每段河流還有“段長”。正因如此,全市每條河流被從頭到尾認真地“看管”起來,疏浚后水變清了,環境變美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