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內需”兩難
內蒙古電力公司方面稱,盡管內蒙古電力公司已竭盡全力大容量接納風電,但問題靠自身無法解決。統計顯示,2009年底,內蒙古電網供熱機組達到1200萬千瓦,風電容量已超過430萬千瓦,電網無法滿足風電全額上網的要求。
目前,風電裝機占電網最大供電負荷的27%,已遠遠超過內蒙古電網的承受能力(中國電科院論證內蒙古電網風電承受能力為8%至10%)。
據記者了解,內蒙古自身用電量小。近來,國家陸續出臺節能環保、上大壓小及限制高耗能產業的政策,內蒙古擬建和在建的高耗能用電項目停工,已建成的用電項目大量停產,用電需求不大。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曾試圖通過扶持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如開工電解鋁、PVC生產等拉動電力消費,但同樣面臨著環保壓力。
內蒙古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安中全說,受電力市場空間和外送電通道不足的制約,內蒙古電網新開發的風電項目只能在區內有限的電力市場中擠壓火電機組的市場份額,造成大批火電設備閑置,火電企業經營困難,出現虧損。
國電龍源公司內蒙古分公司總經理齊來生前不久也對媒體表示,該公司在內蒙古烏蘭察布草原上的風電場,“有電送不出,有風發不成,去年入冬以來夜間棄風停機尤其嚴重,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達到8000萬元”。
暫時現象?
盡管內蒙古火電、風電之間存在著相互擠壓的尖銳矛盾,但記者在內蒙古采訪時,當地政府官員、電力開發商和專家們并不認為是風電增長過快的罪過。
內蒙古自治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蘇和認為:“不應該用‘無序’來評價或否定風電發展。”
他說,國家能源局批準內蒙古風電基地的規劃,現已建成了66個風電場,還有40個在籌建。目前,內蒙古已投產和在建的風電項目,都通過正式的核準程序,大部分是國家特許權招標的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如果以中國在節能減排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標準來衡量,風電發展不是快了,而是應該更快!”蘇和說,當前的問題只是電網的送出通道建設速度過慢。蒙西電網外送通道建設不能年復一年地推后。
張福生也對記者表示,根據內蒙古電網目前接納風電比例超過20%的現實情況,如果按照全國最高供電負荷的15%保守地測算,2015年全國電網可接納風電容量為1.5億千瓦(年發電量3680億千瓦時,可節省原煤約2.8億噸,相當于7.8萬列火車運煤專列的運力)。
“只要解決了風電匯集和外送問題,在全國范圍內消納風電,‘十二五’末,內蒙古風電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張福生說。
但對于蒙電外送擴容問題,國家電網方面似乎興趣不大。業內人士分析,原因在于內蒙古電網并不屬于國家電網管轄。有消息說,國家電網曾多次與內蒙古電力公司接觸,希望將后者納入其統一管理。但內蒙古方面并不愿意。
風電專家、龍源電力集團總工程師楊校生對本報表示,風電上網難可能是風電產業發展初期的暫時現象。隨著電網建設的加快和國家新能源政策的逐步落實,風電企業發展所遇到的困難會逐漸化解。
由于內蒙古風能利用小時高,風力發電完全成本低于0.46元/千瓦時(南方火電上網電價超過了0.52元/千瓦時),再加上碳匯貿易,風電每千瓦時可得到0.1元左右的補償,風電企業對未來仍抱著很大的希望。
記者從內蒙古電力公司了解到,內蒙古方面正在想辦法疏通風電外送通道。按照風電火電1:2的比例,給送電通道配置風電,形成“風火打捆”送出的模式。
內蒙古電力公司表示,上述措施實施后可增加內蒙古電網風電送出容量480萬千瓦,每年送出風電電量130億千瓦時左右。“如果東送華北的電量晝夜都能維持390萬千瓦以上,我們可以保證風電后夜不棄風。”張福生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