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河塘疏浚整治與管護走在全省前列的南通,也有獨特的辦法。針對當地以農業為主、農村環境污染嚴重的實情,海門市專門成立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將農村溝河、生活垃圾、道路、工業污染控制、綠化、面源污染控制、改廁等內容合并管理,集中整治。而且,各鄉鎮園區都組建了保潔服務中心,河塘的浚后管護納入了正規化軌道。
水系溝通使美景復現
四通八達的河網水系,是魚米之鄉江蘇的一大特色。前些年,由于很多河道久未清淤,加上因不合理建設造成的人為堵塞,不少地方農村水系遭受破壞,河道中大量壩頭阻塞水體流動,惡化河塘水質。
江蘇河塘疏浚整治的一個重點就是“治本”,通過消滅斷頭河浜、打撈沉船、清除障礙物等辦法溝通水系,實現河道暢流,同時突出生態河道建設,以最大程度體現水鄉生態風貌。
張家港市自2007年開始啟動實施拆壩建橋工作,頭一年就拆除農村河道阻水壩頭1100條,建橋涵1000多座,農村水質大大好轉。無錫市胡埭鎮鴻翔村在溝通水系時,重點清除了40多條河中壩基,河段再次串通成流,兩岸群眾拍手叫好。
結合河塘疏浚整治工程,江蘇省各地還加快推進農村水生態修復工程。如在河道護坡的設計上,一些地方將水泥護坡改為生態護坡,包括木樁式、馬頭墻式、格子柵欄式,并種上水生植物,有的村級道路兩旁的小河塘還恢復了濕地生態,令人賞心悅目。
在昆山市,清清河水奔流在經過重新規劃的農村河網里,現代化手段還可以即刻偵測到水質變化情況,周市鎮建成了全國第一家的鎮級衛星實時監控水系網。
在周市鎮水利站,記者從沙盤和電子大屏幕上看到,每條小河的水質、水位等數據和圖像閃跳不停,用手機就可以隨時接收到這些數據和圖像。
據了解,蘇南、蘇中各地水系已經溝通大半,蘇北也正在積極推進。通過暢通水系,很多村落碧水環繞,“小橋、流水、人家”的原生態美景重現。 見習記者閆艷 通訊員李莉 范圣楠 記者高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