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籠罩在京城的大霧天氣再次加“碼”,東南部地區能見度甚至不足200米,達到濃霧級別,空氣質量也嚴重超標,個別地區甚至達到中度重污染。受部分地區大霧和空氣質量下降影響,口罩開始熱賣。12月4日,淘寶售出3萬多只口罩,相比前兩周平均銷量翻了3倍,其中有2萬多只是被北京地區用戶買走。(12月6日《京華時報》)
大霧鎖城。機場旅客滯留,高速封閉數十次,公交緊急備戰,采血量陷谷底,兒科門診提升……這是被一場大霧改變的細節。霧霾天,污染日。甭管PM2.5還是10,甭管“外地霧”還是“本地霧”,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生活。對一個個標榜“人居”或“宜居”的城市來說,“罕見大霧”越來越“常見”,起碼不算一個好的兆頭。專家忙著在普及冷空氣的走勢,但有一個常識是確鑿的:冷空氣再壞,也無法在霧氣里撒下惡毒的種子。
霧大霧小,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霧氣中除了水分,還有些什么物質。早在上個月初,復旦大學公布的課題報告就顯示,上海市區采集到的霧水大多顏色較深,存在致癌致畸物多環芳烴,且其濃度值與國內外其他地區相比偏高。對此,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回應稱,上海霧水中的多環芳烴含量不及日常抽煙,甚至低于炒菜產生的油煙。“霧氣之爭”已經不只是上海與北京等大城市需要直面的問題。
眼下的癥結其實有兩個:一是這越來越司空見慣的大霧里,究竟裹挾著哪些物質?二是設若大霧有毒,職能部門應該為減少“霧污染”做些什么?這樣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大霧此起彼伏,只見滿街“口罩姐”、“口罩哥”,間或是網上的口罩又熱賣了——此般潦草的民間自救,果真是應對大霧的常態?一個小小的PM2.5差點弄成世紀懸案,在“大霧真相”上,民意的質疑越發強烈:一位北京網友更是直接向官方申請PM2.5信息公開,但此舉最終也未能驅開信息“濃霧”。
在這場面目模糊的大霧里,公眾見識得最多的是“嚴重超標”、“中度重污染”等界定,但這些判斷究竟對人體健康意味著什么,也許還是個待解的“達芬奇密碼”。連接的大霧,總讓人不禁聯想起整整半個世紀之前的“倫敦大霧事件”,那是人類歷史上由大氣污染造成的特大公害事件之一,“工業革命”的故鄉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代價之后是清醒:1956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氣法律——《凈化空氣條例》;去年的一項調查甚至顯示,倫敦的空氣質量已達到一個世紀來的最好水平。當我們面臨連接大霧的時候,盡管尚未成為環境事件,但少數職能部門的敏感,似乎還不不如小商小販對滯留司機與旅客的“商業關心”。
遮天蔽日的大霧,不是老天爺不給城市好臉色。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王瑋研究員等對中國部分城市地區大氣PM2. 5進行了近10 余年的監測,結果發現北京、廣州等大城市PM2.5 、PM2.0 的質量濃度均超過了100微克/立方米,普遍超過了美國新標準的2到8倍。在大氣懸浮物中的細粒子成為公共常識的時候,一場場大霧卻始終還是“欲說還休”。
無真相,則無行動。一場大霧后,滿地“口罩哥”。結構調整期的社會,空氣一片形勢大好,似乎反倒不可思議——公眾并不是見不得污染,而是見不得對污染文過飾非的行徑、以及不思改進的潦草態度。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