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監測,應當向民眾公布真實的,毫無人為“加工”的信息,滿足民眾的生活需要,為民眾的健康負責。
近日,杭州市政府公布,2011年杭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33天,優良率為91.2%,這一數據遭到眾多人大代表的質疑,也引起民眾噓聲。
杭州環保部門的工作難令民眾滿意,質疑有因,杭州環保部門年年交出的漂亮數據,與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日益嚴重,霧霾天愈加頻繁的現實完全相悖,因為民眾自己的切身感受是“杭州好天氣一年不會超過100天”。空氣監測漠視民眾切身感受,自然無法樹立公信。
于空氣質量的公共討論,時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隨著空氣污染步步逼近,許多民眾開始覺醒,他們熱心地參與空氣污染監測和治理的討論,提出許多理性的訴求,但這樣的訴求往往難以獲得環保部門的認可,社會在進步,環保部門卻沒能同社會一起進步,因此,民意一次次與環保部門展開了交鋒。
目前,空氣污染監測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擺脫政績思維。作為地方政府而言,總是特別在意漂亮的數據,試圖通過空氣監測數據來宣示治理成績。在這樣的思維下,空氣污染監測的公共服務作用被扭曲了——空氣污染形勢伴隨著城市化日益惡化,空氣質量評價標準卻長期因循守舊,導致污染天總是“被藍天”。
空氣污染監測,需要回歸科學,回歸公共服務精神。它應當向民眾公布真實的,毫無人為“加工”的信息,滿足民眾的生活需要,為民眾的健康負責。對此,環保部門雖然已做了一些工作,但做得遠遠還不夠。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及公共服務意識,空氣污染監測也就找準了它的定位,環保部門如果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公眾沒理由不滿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