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光伏產業的主要障礙在于產能嚴重過剩,同時研究確定了包括啟動內需市場在內的政策措施,以振奮低迷的光伏產業。分析人士指出,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或加速我國光伏內需市場的開拓,同時,會議明令禁止地方保護行為,這將有效防范新一輪產能過剩的發酵。
看清障礙:雙反突降供求天平失衡 產能過剩突顯
會議認為,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光伏制造產業體系。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市場過度依賴外需,企業普遍經營困難。
廣東省太陽能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樂朋認為,由于雙反的突然降臨,擁有世界第一產能的中國光伏產業突然遭受供需失衡的窘境,這是我國光伏企業由于快速發展而產生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聯盟的數據顯示,今年光伏專用設備的訂單數量比去年減少約80%。目前,多晶硅行業停產企業數量達到近90%,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10%-20%小幅減產或努力維持,并已開始不同程度裁員。
“企業邊際收益大幅下降,我國光伏企業現金流吃緊,恐面臨現金流斷裂風險。” 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聯盟王勃華指出。
針對光伏業的發展狀況及所存在問題,會議指出,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善加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
光大證券分析師周勵謙認為,該項政策的發布表明管理層已經充分認識到,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是高企的產能過剩率,管理層對國內光伏已經從過去的以刺激需求救市的政策基調切換到協調、指引和幫助產業加速優勝劣汰,調節產能過剩的政策方向上來。
“未來6-9個月,光伏行業有望迎來實質性的產能收縮期,超過1GW的中大型產能退出。同時,國內需求的刺激加上外圍市場經濟形勢的逐漸回暖會支撐明年全球光伏需求有效增長10%-15%,此消彼長,供需倒掛關系也有望在明年二季度后改善,上半年價格見底預期明顯。”周勵謙表示。
當務之急:推進分布式發電、完善補貼政策啟動內需市場
政策指出,應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和家庭安裝、使用光伏發電系統,有序推進光伏電站建設。
今年以來,分布式光伏發電作為打開內需市場的重要手段被一再提起。能源局在今年3月、9月、11月分別發布《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關于印發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關于組織申報金太陽和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的通知》,明確將重點發展分布式發電。
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王斯成介紹,我國在2011年底,分布式發電裝機量占光伏裝機總容量的30%。而目前全球分布式光伏累積裝機總量占光伏裝機總量的比重已經達到約80%。在德國和美國,這一比重達到90%。
王斯成表示,預計未來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20.2%,到2015年,分布式電站占比將達到45%,2020年將超過50%。
在分布式發電商業模式方面,王斯成指出,我國可借鑒美國的“回饋電價”的商業模式。“回饋電價”模式規定一個分布式光伏電站只為附近用戶提供電能,所產電能低于用戶需求,電價低于電網電價。用戶所消耗電能優先取自光伏電站,不足部分由電網補充。在這種模式下,光伏電站所產電能被完全消納,并且減少了用戶負擔。這種模式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已經被美國43個洲所使用。
政策同時指出,完善支持政策。根據資源條件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的政策,根據成本變化合理調減上網電價和補貼標準。完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光伏發展的機制,光伏電站項目執行與風電相同的增值稅優惠政策。
對于補貼政策,民生證券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指出,預計我國未來對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分布式發電的補貼為每W電4角。但在政策還未明朗的狀況下,很多企業不敢開工。國家應明朗政策降低投資風險。同時,繼續進一步上調可再生能源附加補助,以彌補光伏企業資金缺口。
廣東太陽能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樂朋表示,我國可以以“全網分攤”的模式補貼光伏電站。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只占全部發電的5%。只要對用戶提高一分錢電價,那么電網公司就有足夠的資金來以3倍的價格收購光伏發電。
“國務院本次針對光伏產業的研究會議,明確了'內需市場是救贖光伏企業的唯一出爐’這一態度,光伏產業的內需市場或得以加速啟動。”鄭樂朋表示。
去后顧之憂:明令禁止地方保護防范新過剩
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表達對產業的支持態度的同時,也明確提出了“淘汰落后產能、嚴控簡單擴產、禁止地方保護”的要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支持政策產生“延緩產能淘汰”、甚至“引發新過剩”的負面效果,打消了市場對政策支持雙刃劍效果的擔憂。
“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要嚴禁地方保護,這就有效地防止了光伏產業再次陷入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的局面。”鄭樂朋表示,因為光伏電站建設首先要經過地方審批,然后才向國家能源局申報。為了保護本地企業的發展,在電站審批等方面可能會優先本地企業,甚至會對電站建設方提出產品“本地化”要求,這無疑不利于光伏產業的優勝劣汰,甚至可能會催生一批新生光伏企業,加劇產業困境。
從政府層面來說,應該從國家的能源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統籌考慮。“不要一味地用納稅人的錢去救贖落后產能,而應以以規范市場、提高行業標準為抓手,切實提高我國光伏產業的抗風險能力。”鄭樂朋說道。
在擴內需的同時,積極引導產業向新興市場轉移。卓創資訊分析師李祾譞表示,我國光伏企業在歐美遭遇“雙反”,但南非、印度、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的需求強勁增長,政府或可以搭建平臺,鼓勵企業放眼新興市場,規避歐美貿易壁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