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會議最后一天,大會一再推遲直至凌晨,會場內的各國代表和記者忍不住打瞌睡
綜合新華社電 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當地時間19日下午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后閉幕。
《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自7日開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原定18日結束,旨在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后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達成安排。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了大會領導人會議。但是,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責任、資金支持和監督機制等議題上分歧嚴重,會議被迫拖延了一天。
會上,發展中國家普遍主張,當前的氣候變化談判必須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必須堅持雙軌制,發達國家應正視并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加大減排力度,并為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 內幕
五國連夜舉行會議
據悉,《哥本哈根協議》由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5國代表起草。
為了達成協議,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上述“基礎四國”代表連夜舉行會議,“熬夜會議”一直持續到18日凌晨,直到協定出爐。奧巴馬在19日離開哥本哈根的時候稱,這份協定非常具有意義。
經過長時間激烈的討價還價,來自世界190多個國家的代表最終在當地時間19日就“5國協議”的重要內容取得了共識,但對這份協定的表決卻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一些發展中國家抱怨,協定中沒有就減排溫室氣體提出具體的目標,這對他們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于事無補。據悉,由五國擬定的這份協議遭到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古巴、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等拉美五國的激烈反對。
最終,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在19日下午敲下木槌。他稱,會議決定把2009年12月18日達成的《哥本哈根協議》作為大會基本成果記錄下來。
協議稱,將爭取在2010年使之成為有法律約束力國際協定。2015年對協議進行修訂。
下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將于2010年12月在墨西哥舉行。
發達國家在自身減排、資金與技術援助等方面環顧左右,卻對新興發展中大國不斷施壓。中國不畏艱難大幅減排的單方承諾,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勇氣,是對哥本哈根會議的積極而重大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金燦榮
未來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各國采取更有力的行動或者達成更有效的國際協議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反之,如果經濟形勢持續惡化,關于氣候變化的談判形勢就會非常危險……在關系到人類命運的共同問題之前,各國應該少談一些國際格局,少關注一些相對的收益,而應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
———北京大學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