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垃圾及其處理資源整合、各個垃圾管理部門及相關部門協同、區域內地區之間跨域協作和城鄉一體,各類
垃圾處理方法和技術綜合應用,通過整合、協同、協作和綜合,促進垃圾治理融合發展和增值提效,是十四五垃圾治理行業的主旋律。
就生活垃圾與其他行業垃圾的融合治理而言,五個領域在十四五期間大有作為:
(1)生活垃圾分類的低值可回收物與一般工業廢物聯合處理,重點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的大件垃圾、包裝垃圾進入利廢企業進行物質利用(包括二次分揀);
(2)廚余垃圾、生活糞渣、養殖廢物、秸稈、城鎮污
水處理廠污泥和綠化垃圾相互調質和合并處理,堆肥或厭氧發酵;
(3)廚余垃圾、高濃度有機廢水、生活污水聯合處理;
(4)生活垃圾分類的其他垃圾、廚余垃圾生物處理產生的二次固廢(如厭氧發酵的壓榨殘渣和沼渣)、農林植物廢物(秸稈、木材加工垃圾)和服裝業纖維垃圾(印染廢水處理的渣泥、布碎、廢舊衣服)聯合焚燒回收熱能;
(5)垃圾治理數字化、智能化:垃圾治理區塊鏈技術將受到廣泛重視,重點應用于點對點回收、物流、生產資源整合和監管方面,而垃圾治理虛擬產業園區塊鏈技術將達到商業應用程度;智能分揀有限應用。
顯然,推動上述領域發展需要生活垃圾管理部門(城管、環衛部門)、工貿信息化部門、農林業部門、水務部門和生態環保部門等相關垃圾管理部門深度協同,而且,也需要跨域合作和城鄉一體以解決土地供應困難、優化垃圾處理設施布局、提高垃圾處理的規模效應、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垃圾治理水平和更大區域垃圾治理的整體水平。
從技術角度來看,上述領域涵蓋垃圾處理的多種方法和技術,是垃圾的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處置等處理方法成體系地綜合利用,更是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技術的賦能。要突出處理體系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用處理體系統御處理方法,補齊生活垃圾物質利用短板。推行垃圾分類的目的就是要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以法治為基礎,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的垃圾治理體系。
最后,要提醒的是,上述領域的具體項目具體納入哪些類別垃圾需要從資源價值、經濟效益、生態環境保護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綜合評估,不要為了處理需要而去一味地“分出”某種垃圾。以廚余垃圾來源為例,重點是瞄準農貿市場、食堂酒樓的廚余垃圾(而非小區居民生活產生的廚余垃圾。這就引出了當前生活垃圾分類策略問題。竊以為城市居民小區應強調優先、精準分出包裝垃圾(尤其是快遞、快餐包裝垃圾);而農貿市場、食堂酒樓則應強調優先、精準分出廚余垃圾)。
十四五期間,垃圾治理需要通過垃圾資源整合、體系建設、數字技術賦能和部門協同,融合發展和增值提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