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生意場訊)在缺少品牌影響力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建立優勢渠道能更快騰飛。但多數企業不是在摸索徘徊中喪失了機會,就是霸王硬上弓似的自殺成功。
一榮:市場定位與渠道類型匹配。
一恥:遍地撒網,自我陶醉。
不同的消費群體有相對固定的消費場所,渠道分流了消費者。因此,企業在設計渠道時,首先應該確定產品的目標消費群,了解他們喜歡去哪里購物,為什么去那里購物,然后進駐相關渠道。
比如,上海的社區奶站有上千家,一個月的銷售大約在60萬箱左右。在一個現代零售業態十分發達的城市里,這條傳統渠道仍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為什么?因為產品品種齊全,價格便宜,多數都開在菜場或周邊,吸引了買菜的主婦、老年人以及外來流動人口。
上海外來流動人口日益增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超過500萬人,不僅數量在快速增加,人口結構也有較明顯變化,過去是單身闖蕩上海,而現在不少人還將整個家庭搬到了上海,外來的中小學生超過了40萬,孩子們的到來帶來了外來戶的牛奶消費。
正是由于圖方便、貪便宜的本地中老年人和外來流動人員的聚集,才帶來了奶站的旺盛,也正是鑒于這樣的人口特征,社區渠道這條看似陳舊的渠道,足夠支撐起中低端產品的發展空間。
二榮:明確領導渠道與跟進渠道。
二恥:主次不分。
對市場的影響力大的渠道稱為領導渠道,影響力小的渠道稱為跟進渠道。
領導渠道有這樣幾個特點:可以引領消費潮流,渠道聚集了高端人群,這些人引領著時尚潮流;聚集大量人氣,購買規模較大;有較廣泛的傳播面,自身背景可以提升產品品牌形象;對跟進渠道具有強大的示范和導向效應。
一些日用品企業的業務員引以為豪地對批發流通渠道的老板說:“我們的產品已經進入了大賣場和超市!”正是這個道理。對于日用品來講,大型連鎖賣場和超市就是領導渠道,批發流通渠道就屬于跟進渠道。
三榮:因地制宜。
三恥:刻意跟風。
設置渠道層級,需要因地制宜。拋開企業的主戰場來談渠道模式,實在沒有什么意義。有些人喜歡比較可口可樂、康師傅與娃哈哈的渠道模式,并且非要分出孰優孰劣來。事實上,無論是可口可樂、康師傅還是娃哈哈的渠道模式,對它們各自來講都是合適的,因為它們的主戰場不同。
可口可樂和康師傅的主戰場在大城市,所以采用扁平化的渠道模式,并且配合深度分銷(圖1);娃哈哈的主戰場在農村,這使得它必須采用多層級的渠道模式,改良的地方是將二級商納入渠道管理內,加強對二批商的控制,實現管理重心下沉。
隨著終端在整個營銷要素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服務終端已經成為廠家和經銷商的共識,所以在傳統的經銷模式中也加入了渠道扁平化的成分。廠家要求經銷商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是在城區要求經銷商服務終端,二是建立二批商來覆蓋鄉鎮和農村。
顯而易見,如果企業的主戰場是在中心城區,就可以采用扁平化的渠道模式;如果主戰場是在地縣市、鄉鎮及農村,就應該采用多級分銷模式。主攻二、三級市場的多數企業,銷售組織結構是在地級市建立銷售平臺,只有少數企業將基本銷售單元落在縣市。
選擇多級分銷模式,渠道的暢通和覆蓋以及管理下沉是關鍵,建立特約二批商隊伍可以有效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并網”工程,即將處于游離狀態的二級批發商并入企業的渠道網絡中,構建起相對封閉的渠道網絡結構,即以企業為軸心,向四周圈層傳導。
對二級批發商的并網改造要達到“兩定向”和“一穩定”的目標:接貨定向、出貨定向、供價穩定。這三個目標對二批商的進貨渠道、分銷區域以及價格執行提出了強制性要求。
改造二批商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因為二批商惡名在外:他們是缺乏誠信的、急功近利的、惟利是圖的群體;他們是價格殺手,是擾亂市場秩序的始作俑者。
事實上,這些惡名很大程度上歸咎于廠家對二批商的不公正待遇所造成的,例如,給二批商的產品利潤太低、沒有返利或搞歧視性返利政策、不提供服務和市場支持等。
因此,要想成功改造二批商,廠家必須拿出相應的措施和政策,概括起來有三點:
其一,合理的價差分配,保證他們應得的經營利潤;
其二,公正公平的返利政策,保證杰出者有厚賞;
其三,提供必要的業務支持和費用支持,幫助二批商開拓零售網點、協助產品鋪貨、理貨、開展促銷活動、補貼堆碼費用等。
四榮:宜多不宜少。
四恥:堵而不疏。
當前,在制造商、經銷商、零售商三者中,經銷商的發育最遲緩,它還遠遠不符合大生產、大流通的要求。這就是中國的國情,所以就形成了一條規律:銷售業績好壞與經銷商數量多少成正比例。
扁平化分銷的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區域總經銷制改為小區域獨家代理制,在KA系統發達的大城市,可將不同的KA系統分包給不同的經銷商。這樣的改變使分銷區域規模與經銷商實力相匹配,也給企業帶來物流配送的困難,解決辦法是尋找兩、三家具備倉儲、運輸實力的經銷商建立中轉倉,這幾家經銷商不參與分銷與管理,只負責配送,所以也只拿配送費用。
分銷的人一多,就不可避免會產生銷售中的一個頑癥:竄貨。
有辦法根除它嗎?
不可能。只要存在多人分銷,就會發生竄貨現象,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只是將竄貨控制在可容忍和接受的范圍內。
怎樣做呢?只有以下常規卻又最實效的辦法:
★分配給經銷商的銷售指標要與區域消費潛力相匹配。
★區域劃分要明晰,不要發生重疊。
★不同區域市場價格統一、返利政策一致。
★建立預警,收集銷量信息,跟蹤信息,發現銷量異動,及時探明原因。
★產品上做標記,發現竄貨,追溯源頭。
★返利項目分解,過程返利與銷量返利要均衡,打破“唯銷量論”。
★簽協議,收保證金,違反協議,連帶式處罰—從區域經理、業務員到經銷商。
★在一個地區內盡可能找實力相等的經銷商。
★聲譽調查,拒絕有“竄貨大王”之稱的經銷商入伙。
★避免斷貨尤其是大客戶斷貨,一旦斷貨就有從外區接貨的沖動。
★銷商獎勵多用贈品少用產品。
當然,惡性竄貨的存在,往往是因為廠家的原因,廠家做了太多讓經銷商討厭的事,才導致積怨太深。比如:返利政策不兌現;退換貨政策不兌現;區域保護政策不執行;竄貨砸價不干涉;不同區域市場的價格歧視;沒有節制的產品配銷。
五榮:有所為、有所不為。
五恥:本末倒置,主勞臣逸。
深度營銷是近年來國內渠道模式創新的主要代表,執行效果有好有壞,這引起許多人的討論其中不乏批評聲音,歸納起來,對深度營銷的質疑集中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