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此次“碳中和聯盟”也與此前發布的熊貓標準相結合,起到倡導企業碳減排的作用,同時,中國技術交易所也將在環保清潔技術上給“碳中和聯盟”提供技術支持。
突顯中國特色的交易標準
目前,中國很多企業還在處于“求生存”的發展階段,讓其拿出大筆資金投入到碳減排工作中,無疑將對企業的經營和業績帶來很大的壓力,如何才能夠調動企業參與“碳中和聯盟”的積極性?
畢建忠表示,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一步到位實現“碳中和”是比較難實現的目標,在“碳中和聯盟”中,環交所將對聯盟成員擬定碳排放的時間表。
事實上,有兩類企業對推進碳減排工作的意識已經比較高,一類是規模效益較好的上市公司;另一類是外貿類企業,其海外客戶往往對這類企業的碳減排有較高的要求,如果企業能夠做到“碳中和”,也將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品牌效應和附加值提升。
目前已經有幾家企業明確表示了參與該聯盟的意向,主要為金融類、外資類企業,也有央企,綜合實力普遍都比較強,未來環交所還將定期公布參與“聯盟”的企業名單、排放時間表、排放量以及碳資產負債表等相關內容。
然而,如果進入“碳中和聯盟”的企業未能達到“碳中和”的碳減排目標,由于聯盟的自愿性質,暫時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力,只能依靠道德的約束。
熊焰強調,在碳減排領域,由于政策環境尚未具備,核證減排業務還無法開展,因此北京環交所先行開發自愿減排市場。一旦相關政策配套,北京環交所將很快跟進核證減排市場。
“熊貓標準”與“碳中和聯盟”的相繼推出,將增強中國在碳排放市場上的話語權,也是中國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正恰如熊焰所言“相比國際上現有十幾個自愿碳減排的標準,他們更中國化,更簡潔,更適合中國。”
碳交易“錢”途廣闊
近年來,基于環保項目合作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迅速。《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場出現了爆炸式增長。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達1180億美元,比2007年的630億美元上升近一倍。
雖然國內交易市場體系尚在完善之中,但在國際碳交易中不乏中國企業的身影,且有跡象表明,中國企業自發的碳交易卻越來越活躍。
“主要來自電力、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和再生能源等行業的企業,正透過清潔發展機制,從發達國家引入先進技術,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目的。”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說。
“與此同時,企業還將減排所取得的排污權,出售給像碳交易商或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買家,從而獲得利潤。”
以目前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項目為例,2005年10月,中國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東省東岳化工集團與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新日鐵和三菱商事合作,展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業務。
預計到2012年年底,日本兩家公司將獲得55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此項目涉及溫室氣體排放權的規模每年將達到1000萬噸。
據世界銀行測算,發達國家通過CDM購買溫室氣體排放額度的需求為每年2億至4億噸,每噸的價格在15~20歐元,最高時甚至達25歐元。在占據全球碳交易85%以上的歐盟碳交易市場,2008年的新一輪價格達到23歐元/噸。
1月5日,美國ABI研究公司發布研究報告指出,碳捕集與封存(CCS)和碳排放交易市場之間的關聯性正在增大,因為來自CCS設施而產生的碳排放信用將在碳交易所上市交易,這將為CCS項目開發者產生更多的收益。
報告預計,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到2014年將達到3950億美元,將超過2008年交易數額1180億美元的3倍多。
而英國新能源財務公司在2009年6月發表報告稱,預測全球碳交易市場2020年將達到3.5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