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時任山東省代省長的姜大明在一次現場檢查會后批評一些部門的僥幸心理,強調說:“什么是約束性指標?約束性指標就是完不成任務就摘烏紗帽的指標。”言之鑿鑿,震驚了在場的很多人。
事實上,山東造紙業不但沒有因為執行新標準而被“整垮”,反而迅速發展壯大。2002年,造紙行業COD排放量占全省工業總排放量的51.4%;到2008年,造紙行業通過調整原料結構、聯營兼并,或增加環保投資、促進技術進步等途徑,企業減少到270家,全省造紙產量、利稅較2002年分別增加了一倍和兩倍,均居全國第一,而COD排放量同比減少了58%。
南水北調沿線水質也實現了根本好轉。在南四湖,不僅又見蒼鷺、灰鷺等珍貴鳥類,小銀魚、罵婆魚等對水質要求嚴格的“土著”魚種也重現了。東平縣潘孟于村漁民肖興月說:“近些年東平湖水質特別好,不再像以前經常發生污染死魚事件。漁民水產養殖積極性可高了。”
環保“四駕馬車”撒歡兒跑,不怕排放不達標
談到7年前的爭議,山東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說,當時有的大企業負責人表面上反對,私下里則表示支持,說按這個進度實施新標準,企業沒有問題。他們早就希望借助新的環保標準促進行業重新洗牌了。
地處高唐縣的泉林集團是一家有30多年歷史的草漿造紙企業,近年來累計投入6億元用于環保。集團副總經理楊吉慧介紹,為實現達標排放,公司加大技術攻關,目前制漿、治污方面的發明專利就有156項。僅利用非木纖維黑液生產有機肥一項,每噸就可實現利潤500多元,既減少了污染,又實現了廢物循環利用。公司先后兼并了4個小造紙廠,2009年銷售收入達80億元,成為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
兗礦集團國泰化工公司安監部業務主管張元勇說,公司地處南水北調沿線,在2003年開工建設時就按高標準進行環保設計,公司在統一標準頒布之前就實現了達標排放。公司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含硫“廢氣”回收生產硫黃,最高時每噸賣到上萬元;二氧化碳回收后生產醋酸,效益可觀;爐渣被水泥廠“爭搶”;目前的生產用水大部分為循環水,補加的一次水只占用水量的1.5%。
對于新標準剛剛覆蓋的山東半島流域,山東規定這一流域內所有排污單位均應按新的標準穩定達標排放;達不到要求的,半年內實施限產治理;限產治理仍然達不到要求的,依法關停其產生污染的生產線。企業在未達新標準要求之前,要把資金優先用于污染治理,不得用于擴大生產規模。遍布各企業、污水處理廠、河流斷面的電子監控裝置,成了無處不在的環保“千里眼”,環保監管人員每10天巡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在實施新的流域污染物排放標準過程中,山東省還積極創新生態補償、以獎代補等方式調動各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現在,山東已經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監督、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環保大格局。”張波欣慰地說,“再加上法規標準、經濟杠桿、科技創新、行政手段這環保的‘四駕馬車’撒歡兒跑,環保工作好干多了。” 本報記者 劉成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