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至18日,記者隨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司長林山青帶隊的海冰調查組在渤海沿岸看到,一片片的商船和漁船被冰封在海上,如赤壁聯營,蔚為壯觀。
“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嚴重的冰情,聽村里老人說好幾十年都沒見過來得這么早,這么多的海冰了。”膠州市營海辦事處東營村漁民邱光元說,“有200多艘漁船都凍在我們村碼頭。
記者近日在濰坊附近海域看到,間隔公路兩旁就有大片的冰面,在陽光的照耀下,冰層發射出的白色十分顯眼。在封凍較為嚴重的路段,海冰似厚厚的積雪,呈現出海浪般高低不平的形狀。濰坊港一側海冰連綿看不到盡頭,一艘拖輪不停地在港口附近冰面轉圈航行,保證港口冰面不會完全凍結。
海冰災害對我國的交通運輸特別是北煤南運、漁業養殖生產、海上油田作業及黃渤海沿岸和島嶼的群眾生活都造成了嚴重影響。濰坊森達美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廷恒說:“3日來港口斷斷續續出現結冰,十多天就有100多艘貨船未能正常靠岸,貨物總噸位達35萬噸,現仍有30多艘船不能靠岸。”
海冰災害應對能力亟待提高
有關專家稱,目前,我國應對海冰災害的能力十分薄弱,缺少破冰通海的利器。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環保處副處長王煒陽介紹,目前,我國還沒有一艘民用專業破冰船。
王煒陽指出,我國對海冰的實時監測缺少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資料,海冰航空監測缺少機載專用海冰監測設備;海洋監測部門海上尚無具有破冰能力的專用監測船只,陸岸缺少定點、連續進行高分辨率的觀測站點和設備,缺少海冰應急監測設備;對海冰災害的預報和研究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缺乏。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副主任江崇波強調,由于多年來海冰冰情較輕,各級政府和群眾都放松了對海冰災害危害性的認識,防災能力缺乏。
“主要是這么多年大家沒有再見過這么嚴重的海冰,否則水產養殖戶可以將扇貝等養殖在離岸較遠的海域,養得深一些,損失應該不會這么嚴重。”山東省壽光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王驊說。
據了解,山東海事局日前利用海冰緩和期,在冰情不十分嚴重的港口,安排具備破冰能力的大型船舶和拖輪先行進港,再安排小型船舶進港,保障更多的港口通航效率。
交通部北海救助局則建議,我國目前能夠使用的破冰船僅有極地探險船“雪龍”號一艘,因此,應為相關部門配備2艘到3艘專業破冰船部署在我國北部海域,防止不可預期的冰情給我國北方航運事業帶來較大沖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