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不僅計劃推出奔奔(圖庫 論壇)IM N I電動車,還于近日宣布將在三年內,為所有長安生產的轎車和微車配備弱度混合動力系統。
除了自主品牌,外資汽車巨頭亦在中國不斷加大投入,3月24日,通用汽車將其最新研發成果E n-V電動聯網概念車拿到了上海進行全球首發,通用汽車研發副總裁A lan I.T aub再度確認,雪佛蘭V olt將按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率先上市,2011年導入中國市場。
豐田、本田和日產三大日系廠商都有計劃在中國導入新能源汽車,除了已經推出的思域(圖庫 論壇)H ybrid,本田Insight和發布不久的C R -Z未來都將引入國內,日產計劃在2011年導入國產其電動車力作L eaf.豐田則向國內市場投放了近10款混合動力產品。
電池,“一個村點火就處處冒煙”
2009年初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未來三年內要形成5 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為此,三年內,我國將投入100億元的研發費用以及200億元新能源車推廣運用的資金,已經超過前十年國家投入的新能源汽車科研資金的十倍。
在政府大力推動和企業積極參與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呈現出一幅生動的未來圖景;似乎一夜之間,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夢想就照進了現實,實際上,剛剛起步的產業化仍面臨重重障礙。
首先是技術的成熟度問題,尤其是電池,未來極有可能占據主流的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最核心的部件都是電池;但是高電壓電池的安全性始終值得警惕。另外,目前我國新能源車中的核心零部件完全依賴進口,自主研發能力較低。
基礎設施建設是另一道難題,盡管國家電網和中國石化等巨頭都已經明確要建設充電站等設施,但是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加上各大企業互相搶奪,實際建設速度緩慢。上海同濟大學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究所教授許思傳甚至說,“基礎設施全國普及20年內沒有可能。”
“如果超常發展,中國新能源車在2012年的市場份額要達到10%”
原來最為大眾關注的成本難題隨著政府明確將進行補貼而有所緩解,但由于使用里程(圖庫 論壇)的限制和能源補給方式的改變,將給消費者日常使用帶來諸多挑戰。
此外,各地汽車企業不論是否具備基礎和條件,盲目上馬新能源項目的現狀,亦引發了廣泛關注。
“兩會”期間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表示,“新能源這一塊差距比較大,不是一年兩年可以解決的,尤其是電池,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難點,所以出現了一個村點火就處處冒煙的情況,200萬元也敢搞電池,這就是問題。”部分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項目上過于“浮躁”的表現,已經引起主管部門關注。
發展規模,2015年能達20%份額?
任何新鮮事物的出現的,總是挑戰和機遇并存,經過多年發展,汽車業終于找到了混合動力和純電動這條最具實現可能性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
目前,業界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前景仍存在不小的分歧,科技部部長萬鋼曾提出,如果超常發展,中國新能源車在2012年的市場份額要達到10%,這一樂觀預測就引起了包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在內的人士反對,認為過于樂觀、很難實現。
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此前預測,到2020年替代能源動力(含各種非純汽油燃料和混合動力,電動及燃料電池等技術)轎車在基本場景的假設下將占整個市場新車銷售量的39%,其中最有優勢的替代能源動力形式為汽油混合動力,約占26%.
主管部門領導中,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則相對保守。今年1月份,苗圩表示,2020年以前真正所謂的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只會占整個銷售量一個很小的比例。“我估計10-15%,也就是85%-90%的車仍然是傳統的以石油為能源的汽車,”苗圩說。
麥肯錫今年1月份發布報告認為,電動汽車在上海新車銷售中的比例有望在2015年達到5%,如果在此基礎上增加2萬元補貼,該比例也僅能提升到5%,而2020年將躍升至15%.
消息人士則透露,今年即將修訂的新版《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提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占汽車總銷量的20%,包括純電動、混合動力(尤其是充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