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冷外熱”市場須防高風險
盡管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量日益增長,但短期內難以改變“市場在外、原材料在外、技術在外”的現狀,目前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和九成以上的原料依靠進口,98%的銷售依靠出口。分析人士擔心,針對我國大量光伏產品低價出口,德國、日本等國家很可能通過提高準入門檻來限制國外產品。
孫廣彬表示,我國大部分光伏企業還不具備過硬的質量和良好的品牌,面對金融危機后光伏產品整體供大于求的局面,我國光伏產品仍存在被淘汰的可能。
事實上,2009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盡管在增長,但出口平均價格一直在下降,直到2010年1月份,隨著國際光伏產品供需關系的轉變才有所好轉。這也意味著,國內企業對國際光伏產品不具有根本性的定價權。
除此之外,在英利能源公司有關人士看來,更大的擔憂在于,目前國內不少光伏企業以低成本為出口優勢,低價競銷現象明顯,容易影響到產品質量,而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很可能導致主要出口國的懲罰性貿易措施。
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學部數據顯示,我國光伏發電轉機還不足電池產量的1%,這樣過度依賴出口的行業面臨巨大的貿易風險,一旦國際市場有變,對行業的沖擊可想而知。
孫廣彬表示,目前國際光伏生產技術更新換代較快,正朝著全產業鏈優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我國光伏產業目前主要靠進口生產線,而且整個產業鏈單兵作戰,這種現狀亟須改變。
一家光伏企業表示,盡管目前公司產品可依靠低價形成出口優勢,但未來持續增長還要等待國內市場的真正啟動,期待光伏并網電價補貼能夠早日出臺。
光伏產業期待國內市場啟動
2009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中有超過六成都只是加工貿易。這是個讓人不安的數字。作為新能源產業之一,光伏產業在國內發展已經將近五年,但很大程度上仍帶著濃重的光伏產品制造業的色彩,尚沒有在我國能源結構優化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光伏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絕不應僅僅只是成為簡單的制造加工業。將光伏產業簡單等同于普通制造業,一味依靠出口拉動,是一種比較短視的產業策略。
毋庸諱言,現階段,光伏發電成本居高不下,上網電價標準難以出臺,產品很難被國內市場消化,短期內產業發展將主要依賴出口。但這不應該成為光伏產業在我國發展的常態,未來必須在取得技術突破的基礎上逐步啟動國內市場。
首先,僅靠外需拉動,面臨著很大的國際經濟波動和貿易壁壘等風險。去年的輪胎特保案以及最近的貿易摩擦增多都是例證,一旦產業因貿易壁壘受挫,行業發展將極為被動。
其次,沒有內需支撐,行業發展就沒有內生性動力,甚至僅僅只能滿足于低成本優勢帶來的低價競爭。勞動力成本低、管理費用低等帶來的低成本,一度是我國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我國也因此能夠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而成為“世界工廠”。然而,這個優勢正在慢慢消失,從今年年初的“民工荒”就能夠見其一斑。
第三,光伏產業是具有很高技術附加值的產業,并連同風電等其他新能源產業被多個國家公認為未來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火車頭。如果我國僅滿足于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再度充當世界的“加工廠”,實際上是對產業價值挖掘的極大浪費。
從我國光伏產業現狀來看,我國雖然有著可觀的多晶硅產能,但多數都生產不出制造優質硅片所需的高等級多晶硅,不少國內硅片企業還要從國外進口高純度多晶硅原材料,加工成硅片和電池組件,再出口到國外。據了解,高純度多晶硅的提煉技術并未被我國企業所掌握,甚至連制造硅片、電池組件的關鍵設備也是來自進口,而新興起的光伏技術,如薄膜電池、太陽能熱發電等技術,同樣還是國外的研發水平較高。
我們當然樂見國內光伏產品更多地出口,但希望看見的是帶有自主創新的高科技附加值的產品出口,而不是簡單的“來料加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如何改變以低端制造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提升高端技術產業比重,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應是題中之義。僅就光伏產業而言,如果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優勢,眼下出口增長的大好勢頭恐怕也難以持續。
業內人士指出,光伏發電成本過高,實質上還是技術亟待革命性突破,只有通過技術研發來降低成本,才能早日實現產業化。記者以為,我國政府對光伏產業已有支持政策,未來可以把支持政策更多地用于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技術攻關。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根本上提高我國光伏產業的競爭力,摘掉又一頂“世界工廠”的帽子,才能夠真正啟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讓清潔的太陽能電力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