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一標準,按2009年石油和化工全行業消耗的數據匡算,全行業每年將增加的碳稅稅賦約為88億元,約占全行業利潤的1.8%。而且正如專家預料,就像燃油稅的設計一樣,碳稅稅率也將是不斷遞增的,到2020年將達到每噸二氧化碳征收50元的水平,逐步與國際水平靠攏。屆時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碳稅稅賦也將成倍增加。
對原料碳征稅不合理
CCIN記者從一些企業了解到,關于石油和化工產品的碳稅,有一個“原料碳”和“燃料碳”的區別問題。
在石油化工、氣頭化肥企業,有相當一部分石油、天然氣是做石化產品的原料。這些進入了產品分子中的原料碳,實際上是被以產品形式封存起來了。這不同于用作燃料的石油和天然氣,是不會變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如化工行業的煤炭消耗大戶——氮肥、甲醇、電石、醋酸、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企業,所消耗的煤炭大部分被化合成產品分子中的碳,都不會變成二氧化碳排放。這與用作燃料的煤炭(即燃料碳)也是根本不同的。如果這一部分石油、天然氣被征收的碳稅不扣除,顯然不合理。
還有一個問題。目前國內煤炭生產壟斷性較高,煤炭生產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漲價向下游產業轉移碳稅負擔。而化工行業作為煤炭消耗大戶,由于種種原因則不可能通過產品漲價再向下游轉移碳稅負擔,必將承受較大的稅賦。
CCIN記者采訪多位專家,還了解到一個顛覆傳統的環保觀點。在溫室氣體問題未被重視之前,難降解的化學材料被認為是不環保的。但現在研究發現,自然界中發生的降解過程大部分是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過程。如過去認為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但現在研究發現,樹木、落葉、木材的腐爛降解,又將吸收的二氧化碳重新排放于大氣中。現在從二氧化碳封存的新要求來看,化學材料難降解是有利于二氧化碳封存的。至于化學材料產生的環境遺留問題,可以通過回收、循環利用或深埋處理來解決,這比處理降解以后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要簡便、經濟得多。這就像碳是以煤的形式埋在地里好還是變成二氧化碳排放出來好的道理一樣。
因此,以原料碳生產的許多石化產品,在封存二氧化碳方面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這一功勞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認識,而使這些石化產品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現在又可能要被不分青紅皂白地再加一道碳稅。這是一個不能不提的講究科學、公平的問題。
重點行業考慮退稅優惠
有專家認為,在我國碳稅的設計中,應考慮已經實行的環境排污費制度,應首先將費改稅,避免雙重征稅。另外,應該看到,我國化工企業所有制不同,在碳稅上的負擔大異。比如,一些壟斷性強的大型國有企業收走的稅還可以政府補貼的形式返回來,但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就沒有這個待遇。增加稅賦勢必會加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負擔。所以,應實行退稅于企的政策。
專家也認為,征收碳稅在有懲罰機制的同時,也應有獎勵機制。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的研究報告稱,由中央財政集中碳稅收入用于支持節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術開發以及其他節能事業的發展。其中重要的一條是要考慮對重點行業的退稅優惠。
研究報告指出,碳稅收入的使用應該采用以下內容和方式:一是用于重點行業的退稅優惠和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等方面;二是可以建立國家專項基金,專門用于應對氣候變化、提高能源效率、研究節能新技術、新能源技術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實施植樹造林等增匯工程項目以及加強有關的科學研究與管理,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三是在具體使用方式上,應該更多地采用財政貼息等間接優惠方式,而較少采用直接補貼的方式,更好地發揮碳稅的作用。
還需要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重點考慮低收入群或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平衡地區間減排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格局。鑒于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尚低,節能減排方面所需的資金不足,因此,財政有必要合理地利用碳稅收入,加大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支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