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關乎生死存亡
早在泡沫膨脹的時候,尚德太陽能電力公司董事長施正榮就批評,通常光伏企業建廠需要兩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資金1億~3億美元不等,而在暴利誘惑下,有些投資者和企業家把建設期縮短為6個月,結果導致環境問題、質量問題。
他認為,對于一個新興行業來說,“過剩”也只是階段性的過剩,不是永久性過剩。而國務院指出的多晶硅產能過剩,實際主要是“低端產能過剩、低效產能過剩和劣質產能過剩”。
“從光伏神話到光伏泡沫可能只是一步之遙。”施正榮說,如果把這個神話繼續下去,要靠技術、商業模式和國際競爭力上的不斷創新。如果依然只注重制造不注重科研,造成“技術短腿”,只關注短期利益不關注長期效益,則是“殺雞取卵”。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新能源發展上中央和地方的“溫差”,即地方熱情明顯高于中央政策的情況,主要還是“唯GDP論”在作怪。在新能源核心技術上,往往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投入的,他們從自身利益考慮,認為投入大、見效慢,而更鐘情于上馬短、平、快項目,這樣只要把基礎設施建起來,搞技術引進,或直接進口,搞組裝、拼裝,產業做大了,地方經濟的數字指標好看了,但長期效益和利潤卻不一定有多少。
據了解,多晶硅生產的核心技術——三氯氫硅還原法被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少數企業壟斷,中國企業很難獲得關鍵技術。而多晶硅材料生產工藝中在產業鏈中是高端,占成本50%,可不掌握核心工藝和技術,不但會造成污染,還會直接影響產品質量。
孟憲淦指出,技術瓶頸是中國目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大弱點。在美國,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首先考慮用于研發,即便是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奧巴馬政府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研發的金額仍有幾十億美元,保證他們在核心技術方面占領高地。
新能源行業需要精耕細作的地方的確還很多。記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采訪時了解到,寧夏是我國太陽能并網發電的示范省區,到去年底自治區以率先核準了太陽能并網發電項目共13個項目170兆瓦。中節能、國投華靖等國有大型企業,無錫尚德、浙江正泰等民營企業,比利時羿飛等歐洲新能源公司都在這里有巨額投資。目前寧夏光伏產業集聚效應正逐步顯現。
當地一位能源業資深人士透露,影響新能源發展的“瓶頸”,還在于風電、光伏發電的出力波動較大、可調節性差,增加了電網的不可控性和調峰壓力。以風電為例,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1215萬千瓦,只有894萬千瓦并網發電,有些地區的風電并網項目處于閑置狀態。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電源結構的不盡合理和電網建設的相對滯后。
據國家電網公司研究,當系統接入的風電、光伏發電容量超過10%時,系統穩定開始出現問題;當接入規模達到20%時,問題將變得很嚴重。上述能源業資深人士表示,目前寧夏風電、光伏發電在能源結構中占比不大,問題還不太明顯,電網可以利用系統內的備用容量等進行調節。但進入2010年后,風電、光伏發電容量將超過電網容量的10%,電網的接入能力將受到挑戰。
有能源業資深人士對記者表達了某種擔心,國內光伏企業龐大產能主要依賴國外市場的狀況,有可能造成在關鍵技術上的對外依賴。如果國家的統籌安排不到位,或在技術研發上執行不力,當國內市場也升溫,新能源市場的“蛋糕”隨之做大的時候,中國企業恐怕只能看著那些擁有核心技術的國外企業享受或分食,自己只能站在旁邊看著,最后揀一點殘羹冷炙。
關系到太陽能光伏企業“生死存亡”的新一輪光伏并網發電價格招標即將開鑼。8月10日,我國280MW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項目正式開標,這讓人們又想起去年招標時慘烈的“低價競爭”大戲。
有業內人士質疑,在奉行“低價中標”思路背后,說明企業很難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寬裕的財力去完成關鍵技術的研發,不少企業都選擇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這樣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實現產品量產,獲得效益。殊不知,對國外先進技術的過度依賴,對企業的利潤增長空間和長期發展將形成較大的阻力。
施正榮一直在呼吁,過往中國制造廉價、高污染、被征反傾銷稅的傳統形象,不要在光伏產業這個新興戰略產業上重演,希望光伏產業從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眾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