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消費方式上要實行節能環保型的消費。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告誡人們,在生產消費上凡是實行大能耗的產品企業,如豪華型汽車等都將逐步淘汰和倒閉;在生活消費上凡是實行超前、豪華、奢侈、透支型的消費都是不可持續的消費,都將帶來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和消費危機。要大力提倡“節能環保型消費”,要以節能環保型消費為榮,以浪費污染型消費為恥,倡導社會、家庭、公眾都要養成節能、節電、節水、節氣、節約一切資源的優良習慣,減少碳排放,把節能環保型消費方式上升到社會美德的高度來認識和踐行。
6.政府要不斷出臺綠色經濟新政策,鼓勵推行綠色經濟發展。這是世界金融危機又一個重大的啟迪。中國高瞻遠矚,黨的十六大會議就做出決定,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七大又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2008年8月,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國家出臺了《循環經濟法》,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增長為模式,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方式實行了一場革命,對“末端治理”的環保方式實行了根本變革,這是綠色新政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隨后國家又出臺了綠色財政、綠色信貸、綠色消費補貼補償等政策,這些綠色新政的出臺和應用,有效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機在中國的暴發、蔓延和發展。
怎樣促進
環保工作深化?
閱讀提示
要推進環保由粗放型的發展轉變為精準型發展,走新型環境發展道路,就要不斷提升和抽緊環保標準,規范和優化經濟發展;加強監測,提高環境質量;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最大限度地減少新污染源,為綠色經濟發展營造最佳空間;嚴格環境執法,為綠色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要推進環保的歷史性轉變,環保必須轉軌變型,由粗放型發展轉變為精準型發展,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走新型環境發展道路。如何轉軌變型、由粗放型轉變為精準型,筆者思考了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
(一)不斷提升和抽緊環境標準,為經濟發展設立準入門檻,規范和優化經濟發展。
首先,要提高對環境標準重要作用的認識。環境標準是環保工作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依據,環境標準不發展不創新,不轉軌變型,環保工作就是老樣子。環境標準發展的快慢、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環保工作的先進與落后。目前,我們的環保工作上不去與環境標準沒有新的發展和突破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應把環境標準放在重要的地位抓緊抓實、創新發展,使其成為提高環保工作水準和優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為企業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優化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實行達標排放等的重要依據。同時能起到準入作用、把關定向作用,以及引領和促進作用。環境標準是制定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環境執法的重要武器,若說環境法律是高壓線,環境標準就是準高壓和次高壓線。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重視了經濟和環保工作,但是對環境標準工作重視不夠,抓得不到位,在人力和經濟投入上都比較欠缺,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環境標準跟不上經濟和環境發展的速度和要求,環境標準低并嚴重滯后。如電磁輻射標準還是1988年的標準;有些標準早已淘汰,我們仍在沿用,起不到引領發展和制約的作用。二是尚未建立中國環境新道路特色的環境標準體系及各門類的環境標準,缺乏指導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的先進適用標準系列;三是有些產業和行業尚未建立環境標準,還有空白區,尤其是食品類、進出口貿易產品、服務行業、鄉鎮民營企業等標準都尚待進一步完善和建立;四是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等環境標準還缺乏科學銜接、聯動發展;五是缺乏開門制定標準,缺乏社會性和公眾參與性;六是環境標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先進性、適用性、前瞻性和預見性比較欠缺。這些問題我們非常渴望有新的突破,用新的觀念、高科技的思想、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構想、精準的工作、新型的管理打開環境標準的新局面。
建議:環境保護部強化標準管理,成立環境標準與政策法規司。
1.以發展的眼光、前瞻的思路盡快審定和修改已有的標準,使其先進適用、國際化和國情化相銜接,為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進出口貿易等起到指導、制約和規范作用。
2.全面啟動制訂各行各業新發展產業的環境標準,消除環境標準空白區。
3.加強環境標準的研究和管理工作。重點是要加強標準的預研究、超前研究。要引進國際先進環境標準,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引導環保和經濟實行跨越式發展。中國的環境發展能不能跨越,關鍵看能不能研究和制訂出符合中國國情發展的先進環境標準。先進環境標準的出臺就能帶動和引領先進的環保技術、新型環保產業的發展,和相應政策法規的出臺以及企業超前采取防治措施等,就能推動中國的環境保護跨越發展。
(二)加強監測,提高環境質量,為綠色經濟發展把握方向。
近幾年來,國家對環境監測工作比較重視,合計投入150億元來加強環境監測建設。由于監測能力建設基礎薄弱,歷史欠賬較多,目前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最近,社會上流傳環境監測“廢氣靠聞、廢水靠看、噪聲靠聽、廢渣靠摸”;有的還傳“執法靠說”。這些說法雖不完全正確,但也反映出環保工作的一些問題,說明環保工作還在粗放發展階段,尤其環境監測的差距比較大,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強化建設,加強發展,提高精度,使其真正成為決策的依據、執法的手段、質量的保障、綠色的推動、工作的耳目。因此,筆者建議:
1.國家要高度重視監測工作,加大投入,扎實地加強能力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形成高質量、精準水平的監測能力,適應環境保護和綠色經濟發展的需要。據了解,基層的監測能力較差,基本不適應高質量環境的需要。
2.盡快解決監測人員不足、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要加強監測配套技術的研究,提高質量、提高精度,擴大監測項目范圍,滿足社會需求,為真實反映環境質量提出真實可靠的數據和資料。
3.改善監測設備和儀器。地市一級的監測設備必須配套,精準適用,能滿足常規檢測、應急監測、預警監測、污染監測、在線監測等需要,環境執法人員必須配備精度高、測試快的便捷式監測儀器。
4.改革監測機構和管理體制。環境保護部應成立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管理司。環境保護部要強化和高度重視環境質量和環境監測工作,要把環境質量的評估管理與監測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統一起來,實行一套人馬兩種管理。環境監測總站可改名為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管理局,履行環境質量評估和環境監測管理雙重職能。各省(市、區)設立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管理分局,各地市設立環境監測與質量管理中心,縣區級設立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管理站。監測隊伍可以垂直也可以實行雙重管理和領導。
5.實行“五個統一”。即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質量、統一信息發布。防止弄虛作假、監督失控、執法不到位等弊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