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燃油成為可能
與使用糖類和淀粉類原料生產的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第二代生物燃料不“與人爭糧”的巨大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通過纖維素乙醇特別是利用農作物秸稈的產業化研究已經成為全國生物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研究的焦點之一。
但有一個難題一直困擾著科研人員。
玉米、大豆等之所以可以由食物變身為燃料乙醇,少不了一種神奇的物質——酶。酶是一種帶有活性的蛋白質,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起到生物催化劑的作用,高效率地催化各種生物化學反應。
然而,與玉米、大豆等主要由淀粉組成不同,秸稈、廢紙等主要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的。原來能將淀粉變乙醇的酶制劑,對纖維素“束手無策”。
今年3月,來自丹麥的工業酶制劑提供商諾維信公司正式推出酶制劑產品諾纖力 賽力二代(Cellic CTec2),成為全球首款可以實現纖維素乙醇商業化量產的工業酶制劑。
諾維信全球執行副總裁托馬斯·那奇告訴記者:“生產一加侖的纖維素乙醇,酶制劑的成本在50美分左右,總的生產成本在2美元左右。而且從工藝集成、優化角度以及各種技術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還有下降生產成本的空間。”
每加侖2美元的成本與目前國際市場的汽油價格持平——這意味著,纖維素生物質能源成為了極具競爭力的汽油替代品。
商業化應用仍需時日
中糧集團、中石化、諾維信公司三方計劃在2011年第三季度開始建設萬噸規模纖維素乙醇示范工程。這意味著,纖維素乙醇產業化將進入快車道,我國的汽車離喝上更加環保、價格更低的“生物乙醇”燃料不遠了。
“希望在未來的三到五年之內能夠完成商業化示范裝置的建設,并能夠把最終的產品推向市場。目前做的工作還是在示范項目前期準備。”中糧科學研究院生化研發中心總經理助理林海龍介紹說。
像所有新生的行業一樣,雖然在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但其市場如何仍需時間檢驗。面對過于分散的國內農業現狀,纖維素乙醇示范工程也面臨著很多艱難險阻。
林海龍說:“秸稈做乙醇根據技術方案的不同,大概是在4—7噸農作物秸稈可以生產1噸乙醇。在中國,我承認它與美國的形式不太一樣,農業操作的形式相對來說更分散,如果將來實現秸稈大規模利用,秸稈的收集和物流對中國來說是很嚴峻的問題。”
面對種種可預見的困難,諾維信中國區總裁柯銘也坦言:“工業精煉還處于一個襁褓期,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但它有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個是有沒有現成的技術;第二就是已經有的技術是不是在經濟可行性上有競爭力;第三個是從產業結構方面,因為現有的像農林、畜牧業的組織形式主要是為食品生產而進行的,它要為工業提供穩定的一年12個月的原料來源的話,就必須對它的結構進行一些調整,適合工業生產的需要。”
而如果絕大多數的秸稈都去制造生物乙醇了,是否會造成土壤營養成分流失呢?對此,林海龍表示:“在國內、國外都做了許多研究,影響土壤營養活力的不僅僅是秸稈,也包括耕種的方式、土壤中微生物的情況,耕種田地中生物的情況和操作方式。所以國內有學者認為,如果適當的或者按一定比例的用秸稈去加工,并不會影響土地的質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