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處理適用于處理可降解有機垃圾,如分類收集的家庭廚余垃圾、園林垃圾等。對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的地區,應審慎采用生物處理技術。
目前,河南省有123座生活垃圾處理場,其中,衛生填埋場115座,焚燒場4座,綜合處理場3座,堆肥場1座,建設總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3.2萬噸。
2007年,河南省縣級以上城市就已經全部建成垃圾處理廠,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的建設任務。
同時,河南省政府拿出5個億專項資金實施建制鎮垃圾運轉站工程,推動農村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市)處理”的模式。
截至2009年底,全省874個建制鎮生活垃圾收集壓縮中轉運輸設施全部建設完成。
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將全部剩余的1015個鄉配套建設垃圾中轉站作為十大實事之一。
三問:
垃圾困擾,制度如何突圍
記者:您剛才提到,有些技術本身是成熟的,但是還要制度的約束。在垃圾處理問題上,還有哪些制度建設對于解決垃圾問題的困擾,也是至關重要的?
石迎軍:垃圾問題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目前我們跟發達國家相比,最欠缺的不是資金、技術,而是垃圾管理的理念。
解決垃圾問題,長遠來看,光靠填埋等傳統的末端處理方式肯定是不行。國際公認的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原則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積極推進垃圾分類收集。現在河南的生活垃圾處理仍然局限在末端處理,只能通過擴建、新建垃圾填埋場來應對垃圾量的增長。
為積極推行垃圾分類,政府在宣傳發動社會各界參與的同時,還應該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一個由法律、經濟、管理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政策,制定垃圾分類的實施細則,強制推行垃圾分類。
在垃圾處理領域,可以嘗試引入生產者責任制度,要求產品生產者對其商品所產生的垃圾承擔收集、再利用和處置的責任;其次,管理手段可以通過強制性方式實現,不僅解決了垃圾后續處理的費用,而且鼓勵了生產者減少原材料的使用量以及采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其三,政府可以利用經濟鼓勵政策,引導消費行為。
解決垃圾源頭分類難的問題,關鍵在管理上的創新。搭建由政府、社區和居民共同參與、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管理體系非常重要。
在這個體系中,政府是戰略體系的制定者,應該突出主導作用;社區是一個策略中心,負責把法規、政策分解為具體措施,并指導監督實施;居民則是執行者,并且對政策措施有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權利。 對話人:石迎軍 (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 黃碧梅 (本報記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