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從國內獲益有限
中國此前確定了到202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15%的目標,其中核電承擔4%左右的比重。如果核電因為暫停新增項目審批而進度放緩,則必須有其他可再生能源頂上。
若按上述李俊峰所稱2015年光伏裝機容量從原定500萬千瓦增至1000萬千瓦,則未來5年中國每年的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大致在200萬千瓦左右。
“這肯定是利好。”晶龍集團副總經理曹敏稱,“但是中國市場在光伏行業中的影響力比較有限。因為中國的安裝總量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不大。光我們一年的電池片常量就達到300萬千瓦了,而且我們產能規模還在增長。”
曹敏認為,光伏裝機容量翻番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具體的量多大,而是一種趨勢,說明國內市場真要開啟了”。
晶龍集團擁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其太陽能電池片產量名列全球前茅,旗下晶澳太陽能公司在組建產能上位于全球前十。
據可查資料,去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中國作為全球光伏組件生產第一大國,超過90%的產品出口。而國內的安裝量還未過100萬千瓦。值得比較的是,目前,一個核電機組的裝機容量便可達到100萬千瓦左右。
國內某主流光伏企業的總裁辦副主任在獲知這一消息之后也向早報記者表示,“從份額上看,國內光伏組件企業面向的肯定還是海外市場。”
曹敏稱,“日本核電危機發生后,不少國家會考慮怎么扶持更安全的能源。之前我們對意大利市場相當悲觀,因為2010年其增長速度實在太快了,今年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補貼削減。不過核電危機發生后,意大利可能就不會大幅削減了,他們得考慮得更謹慎些。”
曹敏也坦言,外界所認為的“取而代之”的說法也是肯定不可能的。“畢竟核能是新能源的重要主力,日本核電危機只會是調低大家的預期,但之后肯定還是會繼續發展的。”
光伏成本仍比核電高
根據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提供的數據,目前光伏發電的平均成本約在1.5元每度左右,陽光充足的西部地區可能達到1元左右。
而據《財經》報道,目前核電上網電價僅為0.30-0.48元/千瓦時。而大亞灣核電站發電成本更是比當地的脫硫燃煤機組的還要低。而核電每年可以運行7000小時,持續、穩定地提供電力,這是風能、光伏、水電(3000小時),甚至連火電(4800小時)無法比擬的。
專業資料顯示,1克鈾235完全裂變能產生的能量相當于2.3噸標準煤,一座裝機容量為100萬千瓦的核電站,年均消耗核燃料僅為30噸,而同樣規模的火電廠則需消耗260萬噸標準煤。
李勝茂向早報記者表示,“相比而言,光伏發電的優勢表現在:一是安全,完全不會發生如核泄漏之類的事故;二是太陽能發電不產生廢料,而核能需要處理核廢料這一棘手問題;三是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核能受制于鈾等原料的生產。”
不過李勝茂也指出,光伏具有占地面積大、發電功率低、成本較高等瓶頸問題。而且由于間歇性問題,光伏“并網發電問題較大”。值得關注的是,同樣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風電,正在經歷安裝易、并網難的問題。
李勝茂稱,“光伏發電目前剛處于起步階段,發電效率低,發電成本高,因此光伏發展規劃必須與其行業的發展速度相適應,片面追求擴大裝機容量可能得不償失。”
而此前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能源專家彭喜明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也提醒,“中國確定了宏偉的可再生能源目標,但是這些目標涉及到一個問題——中國打算付出多大的代價來做這個事情?”
彭喜明認為,對中國而言,水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相對光伏、風電要便宜得多,為何不大力發展水電?雖然目前水電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環境、移民等,但這些不是不能解決的。中國如果想采用風電或者光伏為主的方式,也同樣會面臨很多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