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南方稀土的爭奪上,央企和地方政府“宿怨”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稀土政策曾經由原國家經貿委掌管。2002年,由原國家經貿委牽頭,會同原國家計委等部門曾向國務院《關于組建全國性稀土企業集團的請示》,建議組建南北兩大稀土集團。然而進展并不順利,呈現“北熱南冷”的局面。
根據當地人描述,在南方稀土公司組建失敗后,五礦開始在贛州“進軍”稀土,并在當時提出以8800萬控股贛州稀土礦的開采。但是這個方案在上報的過程中卻被否決“主要是因為五礦在此前在當地投資鎢礦的時候,并沒有履行應有的發展下游產業的承諾,就是在挖礦賣錢,根本沒有給我們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央企應有的貢獻。”贛州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向記者坦言。
實際上,很多央企打著“發展產業鏈”的名號,但實際上卻想著拿礦賺錢,這是地方抵觸的重要原因。“其實我們對央企沒有偏見,政府對企業不是看你是什么性質,而是要看你做了些什么,交了多少稅,承擔了多少責任。”上述人士說。
“三甲”花落誰家尚不明朗
雖然,幾大央企逐鹿南方稀土的消息沸沸揚揚,但南方離子型稀土行業的三甲到底花落誰家并不明朗。
“資源為王,稀土資源的掌握將成為能否角逐‘三甲’的一道王牌。”一位稀土行業的資深人士這樣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他認為,從這個層面來看,手中握有資源的贛州稀土礦業公司、廣晟有色和江西銅業等企業將具有競爭優勢。而對于一些央企而言,選擇和資源企業進行產業鏈延伸的戰略合作將在日后更具有操作性。但是毋庸置疑,憑借著巨大的資金優勢和政策支持,央企在稀土三甲爭奪戰中的實力也不可小視。
上述人士坦言,在南方稀土整合方面,應該避免行政性的“拉郎配”。國家應該在政策方面對稀土行業予以規范和整頓,并在稀土產業發展給予指導性規劃,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讓各類企業公平合理的共同競爭,并通過市場手段優勝劣汰。
“央企要想獲得龍頭位置,也要通過市場經濟手段”,林東魯對記者說,應盡量減少行政命令手段,要兼顧中央和地方的利益。記者了解到,繼國土資源部稀土專項調研組前往南方五省(區)調研稀土整合后,工信部13日召開全國稀土工作會議,動員部署進一步加大礦山開采冶煉分離、環境保護、進出口秩序專項整治和加強稀土行業管理工作,并明確全國范圍稀土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即將展開。業內人士預測,一系列《意見》細化政策還將陸續出臺。
林東魯表示,將來應形成共贏的格局。他進一步提醒說,行業兼并重組在堅持市場化運作的同時,應注重從全局的角度制定一個產業規劃,同時全國各地應服從這個規劃。在他看來,這種規劃應涵蓋國企、民企之間的協調,還包括資源開采和應用之間的統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