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三峽放水是否影響長江中下游段河勢的穩定?
蔡其華:三峽工程運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挾沙能力增大,長江中下游的河勢是否穩定,護岸工程的“崩岸”問題是否可控,廣受社會關注。
這個問題在三峽工程論證階段已經作出預測,認為三峽工程修建后,壩下游將發生長時間、長距離的沖刷,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并指出“三峽工程興建后,將根據下游河勢調整的總趨勢以及現有護岸工程情況,繼續完善護岸工程,并對已建工程進行必要的加固”。
實測資料表明,三峽水庫自2003年蓄水以來,壩下游河道沖刷主要發生在宜昌至城陵磯河段,全程沖刷已發展到湖口以下,沖刷的速度和范圍要大于論證階段的預計,但河勢總體上尚未發生巨大變化。總的來說,論證階段的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
由于近岸河床明顯沖深,護岸工程下部的岸坡變陡,故“崩岸”現象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發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險工段。由于護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斷興建和加固,加之在發生崩岸時及時搶護,故三峽工程蓄水以來長江的中下游堤防未發生重大險情。今后通過加強河道監測,實施荊江河段河勢控制應急工程,同時嚴格制止非法采砂,可以保證堤防安全。
四問:保武漢是否就要淹重慶?
蔡其華:這一觀點是錯誤的。2010年7月19日,重慶寸灘水位達到184.53米,但當時三峽壩前水位只有147.5米,這說明三峽水庫回水并沒有到達重慶。
重慶寸灘水位高漲,是因為在重慶下游的銅鑼峽十分狹窄,大水時會產生壅高20—30米。所以,三峽水庫攔洪時,壩前水位雖有升高,但對重慶水位的影響不大,甚至沒有影響。去年8月,三峽攔洪后水位升至160米,重慶的水位卻只有170米。可見,重慶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及嘉陵江來水及銅鑼峽峽口壅水所致。
五問:泥沙淤積會影響三峽水庫防洪庫容嗎?
蔡其華:三峽論證及可行性研究階段預測認為,在宜昌站年均來沙量為5.3億噸(二十世紀60年代的來沙條件)及不考慮上游建庫攔沙作用條件下,三峽水庫運用100年后,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防洪庫容減少14%。
近年來,上游水利水電建設進展迅速,上游建庫攔沙作用十分顯著。近10年上游的來沙量已由論證階段的年均5.3億噸,減少到2億噸左右,三峽水庫庫區的年均淤積量約1億噸,僅為論證階段預計值的三分之一。
研究表明,預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三峽水庫的大部分防洪庫容將得到保留,與上游干支流的防洪工程聯合運用,三峽水庫的調洪能力將進一步提高,長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將得到提高,在遭遇特大洪水時,中下游臨時蓄滯洪區的啟用幾率和分蓄洪量將進一步減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