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是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魯修祿說,從歐盟和美國的實踐來看,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碳排放權的確立和分配,以及交易體系的確立。
他認為,建立碳排放交易必須充分處理好幾方面的問題。第一是處理好市場機制的設計,必須要考慮與國內現有的行政、法律措施和政策銜接、配合;第二是處理好全社會的節約與重點項目的控制之間關系;第三是處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關系,也就是現有的企業、新建的企業以及今后會淘汰的企業該如何切入的問題;第四是如何按照行政區域進行分配指標。
魯修祿說,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不僅可以促進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完成,也可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但并不能代替所有。“從國外來看,碳交易的比例也只有5%到8%。它是不可能無限發展的,也不能全國都拿碳匯來沖抵排放。”
“低碳發展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格局。”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壽全建議繼續加大財政、稅收等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企業節能減排的稅收及稅負轉移政策、進一步深化能源價格改革和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合同能源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探索建立節能基金或碳基金,支持和幫助企業和公共部門實施低碳技術和項目等。
隨著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的推進,引進和建立氣候交易所也成為一些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委員會秘書長張皎分析說,目前,中國有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所,還有武漢、杭州、昆明的節能減排交易所,等等,但是都缺乏規范的排放交易制度與機制。
他建議建立一個開放性與國際接軌的氣候交易平臺,吸收國外先進國家經驗,建立一個統一的由國家政策規定,法律保障和金融系統支持的全國性開發氣候交易市場體系。開發與國際掛鉤的期貨、期權交易,使溫室氣體排放權可在國際上自由流通,豐富中國氣候交易品種,增強中國在國際低碳經濟中的競爭力。
除了碳交易以外,中國也積極探索其他方式應對氣候變化。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林業廳廳長陳家東說,去年中國植樹9200多萬畝,按照專家估算的,生長1立方米的木材吸收1.8噸的二氧化碳,放出1.6噸多的氧氣,中國在增加森林碳匯上為世界做出了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曹鴻鳴建議大力發展低碳建筑。他說,低碳建筑能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已漸成國際建筑界的主流趨勢,也將成為中國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