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國家出臺“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三大政策以來,中國家電產業從2009年起連續三年實現高速增長。隨著部分政策的先后到期,去年下半年家電業景氣度開始下滑,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產品的銷售額同比下滑10%左右。今年以來,下滑趨勢依然沒有好轉。從近期各上市家電企業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務報表來看,整體經營業績慘淡,有的企業營業收入大幅下滑。部分城市一季度家電銷售額下降近50%。
國美電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盡管一年提供265億元財政補貼的力度與“以舊換新”相仿,但這一明確的政策信號卻給市場樹立信心,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會圍繞這一政策來進行多種推廣,從而產生“政策放大效應”。
專家認為,從之前空調“節能惠民”政策實施的效果來看,已經加快了高能效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比,對消費量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在2009年6月空調節能補貼政策實施之前,一二級定頻空調能效產品在定頻空調市場的銷售占比為10%-15%,隨著兩年的補貼政策的實施,這個比例上升到超過50%。
仍需加大力度防范騙補虛標
市場人士此前發出警示,應加大對節能補貼政策的監管力度,避免在此前“空調節能惠民”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通過“造假手段”騙取國家補貼的情況再度發生。
據介紹,如果政策執行期間監管不到位,家電能效評價標識就會被一些企業濫用,給消費者造成困擾和損失。如上一次空調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實施之初,占據市場銷售規模70%以上的四五級能效空調庫存幾乎在短短三個月的過渡期內全部消失,能效虛標現象頗為嚴重。
專家稱,此次節能補貼政策明顯傾向于大企業,要求享受補貼的企業年推廣高效節能空調數量不少于10萬臺,或彩電年銷售量超過50萬臺。這也是為了防范騙補、虛標行為發生。
李愛仙告訴記者,此次節能補貼政策加強了對補貼產品以及企業的監管,對生產不合格產品、虛標產品能效等級的企業以及編造虛假推廣信息騙取補貼資金的生產企業及流通企業和銷售網絡將給予扣回補貼資金、罰款、取消推廣節能產品資格等處罰。在節能補貼政策執行過程中,應加大信息監管和核查力度,防止某些企業弄虛作假騙補。同時還要經常性抽查,防止產品能效虛標,拔高能效等級。對于違規企業予以相應的處罰。
上海交電家電商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韓建華認為,還應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監督作用,號召企業自律,鼓勵同行相互之間進行監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