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區市也行動起來,把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當作“調結構、轉方式”重要抓手,這為我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基礎?!逗颖笔」澞軠p排“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淘汰電力、鋼鐵等行業落后產能、裝備,以及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電動機、變壓器等耗能產品,減少能源消耗1538萬噸標煤。同時,通過開展“雙三十”節能減排示范工程、節能技術改造、“3255”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等十大節能減排工程,有效推進全省節能減排工作邁上新臺階。《上海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則提出,要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推進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營造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不過,要完成上述目標,2013年節能工作依然不能放松。”能源和氣候變化專家楊富強認為,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中心應該更多放在完善環境立法,減免稅收、鼓勵環保投資,加強監管力度、健全監管機制等領域。
財政資金帶動萬億元投入
2012年8月6日,國務院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比2010年的1.034噸標準煤下降16%?!笆濉逼陂g,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嚴格落實淘汰落后產能,計劃投資2.366萬億元用于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
2012年9月12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重點項目的投入將達3.6萬億元。
在不久前舉行的多哈氣候大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為完成“十二五”規劃時期的節能減排指標,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政府將投入2萬多億元,全社會共計將投入超4萬億元。
一年來,全國財政經建系統緊緊圍繞“夯實基礎、明確責任、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創造環境”的節能減排工作思路,陸續出臺30多項財稅制度,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中央財政累計安排3380多億元資金,加上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帶動社會投入上萬億元,為完成2012年節能減排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節能技術改造方面,出臺財政獎勵、稅收優惠、信貸支持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節能服務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進行節能改造,截至目前已有3900多家節能服務公司登記注冊,年產值近1300億元;積極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累計安排13億元支持179個大型高載能企業建設能源管理中心,實現年節能546萬噸標準煤。
建筑節能方面,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170億元,地方財政、企業等社會主體投入近600億元,完成北方采暖區既有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4億平方米,在建1億平方米,取得了節能環保、改善民生等多重政策效應;積極支持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體系,啟動節能改造城市試點工作;累計安排140億元,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應用示范,帶動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50億平方米,淺層地能應用5億平方米,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呈現規?;⒏咚桨l展的良好態勢。
淘汰落后產能方面,針對關停小火電、小冶煉、小水泥等落后產能涉及的職工安置、債務處理、企業轉產等難題,近幾年中央財政安排了320億元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地方財政安排了100多億元資金,共淘汰小火電8814萬千瓦、小水泥5.6億噸、小煉鐵1.5億噸、小造紙1500萬噸等落后產能。電力行業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的比例由47%提高到71%,火電供電標準煤耗下降到330克/千瓦時,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環境監測體系方面,中央財政對1.5萬多家企業實施了污染源自動監控,實現對水、大氣環境以及企業排污口等全方位、多層次監控,促進解決了長期以來環境保護主體不明、責任不清的難題。
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帶動市場,促進節能減排”的發展模式初步形成。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要把推進節能減排作為積極財政政策重要內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擴大節能環保產品消費,加大節能環保領域投資力度。
張曉強也表示:“在資金方面,國家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各級政府也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地方財政資金,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給予有條件的支持?!弊鳛閼鹇孕孕屡d產業的“排頭兵”,節能環保產業自然會從中受益。
國際經驗表明,當環保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以上時,環境質量才能得到實質改善,而我國環保投入占GDP比重到2015年才達到2%,可見我國環保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發展空間廣闊。
展望2013年,相關扶持政策及措施的產業影響力還將進一步放大,新的更加細分領域的產業政策也會相繼出臺,來自政府、市場、機構層面的資金傾斜還會帶來更大的機遇和獲利空間。朝著專業化、市場化程度更高,產業層次更豐富、更富有活力的既定目標,一幅氣勢恢宏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藍圖正徐徐展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