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河流正在日漸干涸
“水斷了,現在繞陽河的小河流大都干了,魚蝦沒了,水中的植物也都沒了。 ”寇貴友長長嘆了一口氣。
繞陽河,又名鷂鷹河、錐子河,古稱珠子河。它發源于我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扎蘭營子鄉查哈爾山北坡少等皋,流經阜新、彰武、新民、黑山、臺安等地,流至盤山縣新生農場的八分場,注入雙臺子河后入渤海。繞陽河全長290公里,流域面積10438平方公里。
繞陽河是我省的第五大河流,屬遼河水系。
這些年由于自然和人為等諸多因素,繞陽河的一些河道已經失去了生機,甚至干涸,“大黑魚溝、黃帶河、金沙坑、鴨子泡、三道溝子、二道溝子……”寇貴友一口氣數出了繞陽河葦塘內干涸的河道。方圓百平方公里的繞陽河濕地也正在萎縮。
11月15日記者在黑山縣繞陽河鎮采訪時,正遇上遼寧行政學院的張春光教授在這里調研。這位已經75歲的老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濕地研究,目前正在進行“恢復繞陽河濕地建立繞陽河自然保護區研究”和“遼河流域濕地綜合開發利用和生態循環研究”諸課題的實施。
為什么近年來圍繞沼澤濕地恢復的呼聲越來越高漲呢?張春光教授說,無論是濕地還是河道,都是水循環體系中不可割斷的鏈條,“自然的水系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比如濕地,它具有調整優化配置地表水、地下水的天然屏障作用,它與河水、地下水自然連通,在降水形成河流時,水可以從濕地移至地下土層,來補給地下水;當地下水充足時,濕地水向上移動變為地表水,以此來排出地下水,調節河川徑流,它還有凈化水源、調節氣候的作用。 ”
而干涸的濕地、河道則顯現出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張春光教授有一組數據:我省境內有大小300多條河流,興建了大中小型水庫941座,修筑了2萬多公里護堤。河流已經人工渠道化,濕地萎縮消失,河道干涸。
他說,閘壩護堤改變了河流自然水文條件,改變了河流自然地貌特征,還破壞了河流廊道生物多樣性,隔斷了水系的連續性,河流由自然水文脈沖式周期被人為平均化的調度方式所代替。受水庫和堤防控制,洪水來時河道水滿流急,迅速下泄入海,降低了河水在河道滯留時間,限制了水流側向漫溢,影響了下滲側滲基流,不少河流常常處于斷流干涸狀態,河套生態惡化,從而形成了許多失去生機的干河道。
河道干涸是水環境退化的投影
寇貴友從20多歲起就在葦場工作,現在他是黑山縣繞陽河葦場黨總支書記。他向記者介紹說,自從1979年后,繞陽河葦場里的河面就開始漸漸降低了,蘆葦長得越來越差,到2000年葦場的產量降到了低谷。
“我也研究過這個問題,因為年年缺水,這里雜草生得比蘆葦快,草根子編成了鐵絲網狀,蘆葦就鉆不出來了,即使長出來的葦子也是帶彎的,打草簾子都用不上,這樣的葦子沒人要。 ”
因為缺水,當地的地下水水位也在逐年下降。寇貴友舉例說:“30多年前我剛參加工作時,村民打井,七八米深水就出來了,現在得打20米深才能上水;以前地里的機井打26米深就可以成天成宿地抽水,現在打機井沒有40米深根本抽不上來水。 ”
“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地下水資源不斷減少,導致我省地下水水位呈區域性下降。而地下水具有資源、生態和環境三大支撐功能,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撐著我省水資源的供應,互為補充。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地下水的三大支撐功能在明顯削弱。 ”張春光教授說。
“河道干涸以及水質惡化、地下水水位下降、濕地消失等,這些都是水環境退化的表現。 ”張春光作出了這樣的結論。
分析這種現象,他認為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自然因素,這些年繞陽河降水量少、降水扇面小、徑流量小,其扇面只有10438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0-60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僅為6650萬立方米,加上近年來氣候干旱少雨,水量不足是河道、濕地萎縮干涸的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向河流單向索取的水利工程,在取得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破壞了流域水資源系統,閘壩和堤防改變了河流自然地貌特征,改變了自然水文條件,它破壞了自然河流的生態鏈,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