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迷路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到原點。本人從事管理咨詢工作十多年了,這中間接觸了無數的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勤奮好學,看過很多國內外管理類的經典圖書,參加過各種總裁班的培訓,接觸過中國大多數企業管理領域的專家。但是直到今天,他們還是非常困惑,有些人似乎越學越糊涂,面對各種管理流派,各種管理思想,各種管理體系,到底該聽誰的?因為很多理念都是基于不同的前提條件,不同專家的理念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如何才能輕松駕馭一家企業?如何才能管理好一家企業?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管理話題。俗話說,當一個人迷路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到原點。
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從理清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如果在最基本的概念上出現了偏差,那么企業出現問題就是必然的,只是早晚問題。在我看來,不管多么有經驗的管理者或者老板,都必須有“空杯心態”,因為“成功乃失敗之父”。一個人越成功、越有經驗,往往就會越固執己見,結果是:昨日成功之原因,明日失敗之根源。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每年伊始,都假定自己是新入行、新入職的新經理,那么面對一個變化莫測的市場和環境時,假定自己沒有經驗,按照最笨的辦法從頭到尾梳理一下企業的戰略和思路,檢查一下管理的體系和制度,唯有這樣,才能保持清醒的認識,不會陷入成功的誤區。
最近看到陳春花老師的《管理的常識》,很有感觸,因為這本書談的都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問題,陳老師提醒大家,很多企業出現的問題,都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導致的,而是普普通通的小事導致的。對于高層管理人員和老板們來說,習慣把關注點放在那些大事上,而忽視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識,結果就容易出現“小兒科的錯誤”。
陳老師在書中把管理的常識分成七個大的部分,分別是: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組織?什么是組織結構?什么是領導?什么是激勵?決策如何有效?什么是計劃?陳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這些管理的常識給大家重新梳理了一遍,結合陳老師在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把這些看起來即熟悉又模糊的定義重新界定了一下,這對百戰歸來的企業家和高層經理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經過十多年的商場征戰,大家有必要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本企業在管理的各個方面做得如何?還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有什么改進的空間?陳老師書中的兩個觀點我非常認同,激發了我的共鳴:一個是“管理就是讓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合二為一”,另外一個是“不是變化快,而是計劃沒有包含變化”。我想把這兩個話題展開,來談一下我自己的感想,以及如何把這些理念落地,成為可以操作的管理方式。
其實,談到管理的常識,依本人在跨國公司17年的工作經歷,可以把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歸結為六項:第一,為部下設定工作目標。即給部下掛上一個看得見的“胡蘿卜”,告訴部下達成目標時對他自己來說意味著什么,能得到什么;第二,幫助部下制定實施計劃。僅有目標是不夠的,必須把目標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施計劃,即分解到月、周、日,而計劃的好壞取決于完成任務的考評標準是否能量化,是否有明確的完成時間表;第三,輔導部下掌握工作技能。我們不能假定員工可以無師自通,必須手把手地教他們做事,就像教育子女一樣,讓部下掌握做好工作的竅門,這屬于“育人”的范疇,是教練的職責;第四,選出優秀的員工來制定工作流程。在某個工作崗位上總有一些聰明能干的人,他們比其他人做得好,那么作為上級管理者就要設法讓這些優秀的員工把工作流程總結出來,成為可以復制的標準動作,這樣就能夠把個人優勢上升到組織優勢,提高組織的智商;第五,定期檢查部下的工作進展。任務布置下去之后不能“放羊”,而是定期檢查進展,給出自己的反饋意見,幫助部下以最省力的方式來完成工作,確保任務按時完成,這屬于“監控”的范疇;第六,指導部下撰寫工作報告。通過深度溝通與交流,教會部下總結過去一周或一月的工作情況,提煉出經驗和教訓,從而加速部下的成長。可以說,如果一個管理者能按照這六步去做的話,自然會贏得部下的信賴和忠誠,因為員工喜歡那些真正關心他們,培養他們的上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