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新能源”不要冷落傳統汽車
日前召開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信息發布會上,不少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在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傳統能源汽車的節能減排,不斷提升傳統能源汽車的燃油經濟性。
專家們的擔憂不無道理,“冷落癥”恰恰是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中的又一病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各地政府開足馬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形成鮮明對比,傳統能源汽車的節能降耗卻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
記者近日來到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在生產車間,公司總經理安鐵成向記者展示了新推出的動力總成技術“T SI+D SG”。他介紹,搭配這套動力技術的傳統汽車油耗降低15%,排放降低20%。
安鐵成表示,一汽—大眾2009年曾推出一款奧迪2 .7升T D M柴油發動機轎車,這款車在市內路況下的百公里油耗為6.3升,排放達到歐V標準,節能降耗效果非常明顯。然而,就因為這是一款柴油發動機轎車,受到相關政策限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無法上牌照。他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沒有問題,但當前全國上下大力倡導新能源汽車的同時,正在忽略對傳統能源汽車的節能減排工作,而這恰恰是未來一段時間實現中國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仁表示,傳統能源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是基礎與提高的關系,可以相互促進。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替代傳統能源汽車將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期,當前傳統能源汽車在節能、降耗、零部件輕量化等方面還大有潛力可挖。因此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應該堅持“兩條腿走路”。如果傳統能源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以及輕量化不斷提升,那節能減排效果也將迅速得到改善。
一位汽車業內專家表示,與傳統能源汽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的車身不會有變化;機械部件、內飾不會有變化;電子設備也不會有變化,變化的只是驅動和傳動系統。因此,發展新能源汽車首先還是要做好傳統能源汽車,而不可能越過傳統汽車完全另起爐灶。
在前不久結束的北京國際車展上,新能源汽車大出風頭。記者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與跨國公司幾乎全部擁有可以量產的新能源汽車不同,我國民族品牌中能確定量產的新能源汽車屈指可數。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含量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同樣巨大。
在吉林大學汽車動態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管欣告訴記者,每年都會有大批車企到這里做實驗,其中還包括很多國外知名汽車公司。他表示,其實當前國內在傳統汽車領域有很多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各地政府和汽車企業在把大量精力投入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也應在傳統能源汽車的節能減排上繼續下工夫。“如果政府把扶持新能源汽車的資金,拿出一半用于傳統能源汽車,傳統能源汽車就有希望了。”
據統計,當前我國汽車百公里油耗比美國高10%,比西歐、日本高20%甚至更多。工信部副部長苗圩近日表示,2020年之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占整個汽車銷量的10%-15%,這意味著有85%-90%的汽車仍然是以石油為能源的汽車,所以在重視研發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對傳統能源汽車的節能降耗。此外,當前傳統能源汽車節能降耗空間還很大,有成熟的技術和現成的產品,但當前中國各大汽車公司的老總在傳統能源降耗上邁的步子并不大。
“功利癥”充斥新能源汽車領域
隨著新能源汽車上升為國家戰略,各地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也緊鑼密鼓地出臺。除了一些實力雄厚、有技術積累的地區和汽車企業外,一批不具備整車生產能力的企業和地 區 , 也在高調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 然而,各省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劃中,急功近利的現象并不少見,甚至還出現了違規上項目的現象。
東北師范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近年來在磷酸亞鐵鋰離子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有效解決了當前新能源汽車電池性能差的技術難題。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背景下,這項技術迅速受到青睞,從2009年開始先后有兩家企業與該研究所進行合作。
一年之后,令該研究所負責人王榮順教授沒有想到的一幕發生了。兩個合作伙伴先后因為多種原因,退出新能源汽車電池領域,導致剛剛起步的電池產業化項目被擱淺,這讓王榮順既痛心又著急。
“合作開始后才漸漸發現,這兩家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的初衷并非推動這項電池技術走向產業化,而是借助新能源汽車電池這塊金字招牌,享受地方政府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賺到錢后立刻退出。”王榮順感慨道,這種鉆政策空子的功利行為 不僅打擊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更延緩了汽車電池產業化的進程。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認為,在目前從事新能源汽車項目的企業中,有不少實際上根本不具備研發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術,而是通過外購關鍵零部件進行組裝生產。這些企業的出發點就是迎合政策和市場需求,不僅有悖于國家的政策導向,更不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有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各地爭搶新能源汽車這塊大蛋糕的奧秘就在于,新能源汽車項目開工后,不僅可以獲得專項資金扶持,在征地、貸款等方面,也能享受到諸多優惠措施。一些實力較弱的民營車企也把新能源汽車當做“救命稻草”,因為坐等被大型汽車企業收編,不如依靠上馬新能源汽車增加自救的籌碼。此外,對于一些企業來說,還有望借機謀求汽車整車生產資質。于是,新能源汽車這個高端行業很快就成了進入門檻低、投資少、獲利預期高的行業。
“別說是大型汽車國企,就是我們這些汽車零配件企業,也得時刻盯緊新能源汽車的動向。畢竟,哪家企業在新能源汽車上不及早做準備的話,就很有可能在將來的激烈競爭中被淘汰掉。雖然風險肯定有,但項目也要上。”吉林省長春市一家汽車零配件企業的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在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了“功利癥”的另外一個癥狀:隨著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扮演角色過大,正在形成地方各自為戰的局面。“十城千輛”工程和新能源汽車聯盟就是兩個典型的表現。
以“十城千輛”工程為例,各個試點城市采購的首批新能源汽車就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北京采購的混合動力客車來自北汽福田,重慶采購的混合動力轎車來自長安集團,長春和大連采購的混合動力公交則來自一汽集團。一位國內車企的代表認為,當前搞新能源汽車,政府的積極性要明顯大于汽車企業的積極性,如果“十城千輛”繼續按照當前的做法往下走,各示范城市從當地利益出發優先采購本地企業產品,其實并不利于國內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
2009年可謂中國新能源汽車聯盟遍地開花的一年,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重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吉林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等,分別依托當地的科研機構和汽車企業揭牌成立。然而,聯盟相繼成立的同時,各地新能源汽車研究機構也陸續被分割,像清華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成為北京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腦”,吉林大學、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則成為吉林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智囊團”。
有專家表示,在各地新能源汽車聯盟分割的局勢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將逐漸走向單打獨斗的狀態,一方面各聯盟和基地勢必圍繞當地主要汽車企業,而引進新能源項目時,更多考慮的是能否為該企業進行配套服務;另一方面,不同車企采用不同技術路線進行研發,地方保護行為則為技術交流平添了障礙,不利于資源共享和新能源汽車的整體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