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石油峰值”之說
“石油峰值”源于1949年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Hubbert)發現的礦物資源“鐘形曲線”規律。哈伯特認為,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達到峰值后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這是石油峰值理論的核心。
據了解,石油峰值問題真正進入公眾視野緣于兩個經典預測。
第一個是1956年哈伯特大膽預言美國石油產量將在1967年-1971年達到峰值,以后便會下降。當時美國的石油工業蒸蒸日上,他的這一言論引來很多的批判和嘲笑,但后來美國的確于1970年達到石油峰值,歷史證明了他預測的正確性。
愛爾蘭地質學家坎貝爾發展了石油峰值研究。坎貝爾曾在BP、殼牌、菲納財團、埃克森和雪佛龍等大石油公司擔任首席地質學家和副總裁。他繼承了哈伯特的理論,繼續研究石油峰值,并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會(ASPO)。
1998年,他與法國石油地質學家Jean Laherrere發表了《廉價石油時代的終結》,在油價還十分低迷的時候得出廉價石油時代必將終結的結論。近來的高油價似乎驗證了其結論,這也使其成為另一個經典的預測。隨后,關于石油峰值的研究也在全球擴展開來。
目前,不同機構和學者對何時達到石油峰值說法不一。
我國學者對石油峰值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翁文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提出了著名的“泊松旋回”模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油氣田儲量、產量中長期預測模型,通常稱之為“翁氏模型”.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馮連勇認為,具有生油條件的源巖在地下空間的分布是有限的,蓋層的地下空間分布也是有限的。地下的石油決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預測的石油資源量決不是可以找到的石油儲量,有限的石油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
“目前或今后若干年的石油產量尚可滿足人類的需求,但不斷提高世界石油產量將成為無法實現的良好愿望。正如世界上開發多年的老油田早已過了產量增長的黃金歲月,現已衰老,步入減產期,世界石油產量必然存在峰值。”馮連勇指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