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交易所搶灘國內碳交易
面對未來龐大的中國碳交易市場,去年7月以來,山西呂梁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重慶排污權交易所等交易機構相繼成立,他們盯準的都是碳交易。
其中,北京環境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表示其主要業務是在節能減排和環保技術交易、節能量指標交易、二氧化硫、COD 等排污權益交易以及溫室氣體減排量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發揮作用,希望通過“市場化手段解決節能減排環保問題”。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宣布建立了自愿減排交易平臺;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也在今年9月8日推出“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重慶排污權交易所于近日成立時也表示,將開展COD、SO2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試點。
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萬慶良也透露,廣東正考慮建立適合廣東省情的清潔發展機制和包括碳排放在內的污染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CDM在中國、在廣東的實施,同時還積極推動低碳城市和低碳經濟發展區的建設。
國外從事碳交易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等也瞄準中國市場。去年8月,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成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就作為三個出資方之一,占股比例為25%,另兩個股東為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占股分別為53%、22%。
“CDM交易方式也有望在中國推廣,使得節能減排叢政府行為轉化為市場行為。”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郭宇峰說。
杜丹德表示,碳市場不是單獨的市場,有點像能源市場,又與普通市場不同,也可視為金融市場。人們為了滿足法律規定到這個市場中來,可采用不同方式達到減排目標,包括強制市場、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和自愿減排市場。
不過,國內碳交易尚缺乏政策支持。但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表示,中國“十一五”計劃已經明確了減排量的指標,環境交易所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區域排污權交易,這種交易實際上與碳交易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節能減排量是可以換算成碳當量的。
根據《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到2010年,中國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要減少10%。
“按照十一五計劃,中央已經把節能減排指標下發給各省市,各省市為完成規定的減排指標,可以把減排指標分派給企業。有了總量控制,就有了交易的前提條件。”呂學都說。
牛文元表示,要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包括二氧化碳捕捉、埋藏等高技術手段,積極實行各項產業政策、獎懲制度,推行合理合法碳交易、平衡規則,以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把低碳經濟落到實處。
郭宇峰也表示,世博開展期間產生的碳排放,除開園區建設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實現減排外,其余部分將通過上海能源交易所這一交易平臺,開放給全球公眾由其自行支付購買,這無疑將為催生國內碳交易市場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