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作為企業家,華為的任正非似乎也有類似的看法:“高層重大決策從賢不從眾。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計劃與計算原則
毛澤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而要很好準備,就必須計劃和計算。
孫子說:“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孫子又說:“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曰:知彼知已,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老毛奇曾打過一個相反的比喻,他認為戰爭類似商業:兵力是投資,勝利是利潤,一切都具有精密合理的計算。實際上,他打的每一場戰役都花了許多年時間做計劃、做準備,而他的對手都沒有(也沒有時間)做充分的準備。
計劃和計算原則的一個邏輯結果是:軍隊的資源配置與其戰略目標相一致。要想打一場殲滅戰,必須集中數倍于敵的優勢兵力;必須為這些兵力配備足夠的武器;必須為他們的行動準備足夠的后勤支援。所有這些,對軍人來說都不陌生。但我們卻可以觀察到許多的企業家一方面擁有大得不著邊際的目標,另一方面卻不愿拿出起碼的資源來實現其目標。我們要清楚地算出,這樣的企業必敗無疑。
計劃和計算,對企業戰略一樣重要。同樣,我們知道現實中并非一切都可計算,也許最初的兵力動員和集中可以計算,而開戰后戰事的變化則無法預料。盡管如此,滾動的、根據最新的情況作調整、作重新的計算,是合理分配有限資源唯一的辦法。
創新與應變原則
戰爭學里最后一條原則似乎應該是創新和應變原則。毛澤東說:“秀才用兵,必敗無疑。”原因是他說的秀才只知道書本上的道理,卻不知道現實中沒有一次出現的情況和書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你想打勝仗,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根據你的情況去創新,去隨機應變。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在戰爭中就更是如此,我相信:抗日戰爭時期有許多戰法,如:地雷戰、地道戰、水網戰、山地游擊戰等都不是某一個人想出來的,而是無數軍民創新與應變的結果。雖然游擊戰的原則不變(就像我所講到的這些戰略原則一樣),但如何在某一時,某一地應用它,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