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已然遠去,戴著光環。這期間能源行業的諸多成就,甚至可抵此前數十年。譬如,新增電力裝機超過4.45億千瓦,幾乎等同于前50多年的總量。其中,水電新增裝機9600萬千瓦,“接近此前95年的總和”。風電、核電、光伏也都取得了空前發展。成就實實在在,不容置疑。但筆者認為,過去5年的更大亮點,還在于形成了體系性的戰略思想——這是“十一五”的精神遺產!
能源行業是一個老行業、大行業、龍頭行業。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曾經對應著一個龐大組織。煤炭部、石油部、電力部,都曾統率過千軍萬馬。可以說,這些細分行業各自的定位清晰明確,但作為“母行業”的“能源”卻不甚明晰。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長期以來,我們缺少一個獨立的能源主管部門。從這個角度說,2008年國家能源局的成立,堪稱中國能源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國家能源局的成立,使“能源”的概念得以強化,也使人們能夠從大能源的視角思考問題。它的著眼點,不是先前的產業經營,而在能源安全的保障。正是有了這樣的高度,才形成了“推進能源結構調整”、“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等諸多共識。結構調整是當前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因為它關乎其自身力量的消長,靠先前的組織是不可能實現這樣的任務目標的,而只能寄望于組織變革,并讓新的組織孕育出新的思想。
處理好傳統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之間的關系,對細分行業的發展提出戰略性共識,是能源思想的精髓。這在“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也得到了體現。以核電為例,它經歷了從“適度發展”到“積極發展”,再到這一次“高效發展”的過程,并將“確保安全”放到了前提位置;再比如水電,經歷了數年的爭論,迎來了復興,但也得出了“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的辯證思想,難能可貴!
思想的隧道沒有盡頭。“十二五”期間,我們又能點亮哪些能源思想的明燈?
畢竟,有些想法還需要積淀、梳理,有些想法還需要填充、豐富,有些想法還需要微調、揚棄,尤其是在某些發展過快,或是爭議多于共識的領域。
畢竟,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未竟的事業,需要在“十二五”繼續取得突破,并在突破中形成新的思想,尤其是在這次代表、委員們比較關注的能源市場化改革,以及節能和能效提高方面。
當然,更重要的是,形勢比人強,它永遠在提出新的問題,并尋求新的答案。能源行業的發展既有其自身規律,更要與社會經濟的主旋律實現共振。能源業的所謂調結構、轉方式,實際上也是中國經濟調結構、轉方式在能源領域內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節能減排的要求。可以說,社會經濟的主要矛盾為能源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源頭活水。就在兩會召開之際,國際油價已經漲到了100美元以上,全球政經界的神經為之緊繃,各種猜測五花八門。此輪油價到底會漲到多少是個未知數,但對于中國來說,要將未來的能源調整建立在油價高漲的假設之上,則是一個必須的選擇。尋求石油替代品,必將與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關鍵詞一道,催生中國能源的革命性變化。
“十二五”悄然而來,蒙著面紗,思想將賦予她靈魂,這是中國能源的軟實力之所在!但好的思想,只能在尋求突圍的實踐中追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