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能源車已經是國內外汽車制造的焦點與核心。無論是法蘭克福車展所亮相新車的啟示、還是國內緊鑼密鼓的制定新能源政策,都已經說明了新能源對國內汽車發展的重要性。甚至,有發改委的專家就曾直言不諱的說過,國內不可能靠傳統制造車型進行普及,其言外之意,就是在將國內汽車普及的希望,更多的集中在新能源的制造與發展層面上。所以,新能源車在中國制造業的開始,有著比傳統汽車制造更大、更多的期望值與壓力。
然而,打造新能源汽車,并不是簡單一就而就的問題,而是比傳統制造技術更加艱難的選擇。對于我們近在咫尺的新能源而言,可以說,兩大問題仍然是影響與阻礙進一步發展新能源技術的核心問題。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研發與創新的扶持保障問題、另一方面是與傳統制造完整的結合問題,都應該是擺在新能源實踐道路上的關鍵步驟,哪一個方面實施的不利,輕者會失去把握新技術的完整能力、而嚴重的就會再一次落伍于國際制造……,這才是面對新能源,既不能感情用事、又不能“只見樹木;的關鍵所在!
新能源發展的保障為何不能被分散
現在,對于新能源制造這樣一個香餑餑而言,雖然說尚沒有進入實質性的發展階段,但相關的規劃與預想,已經成為許多環節津津有味談論的方向。有的地方已經將新能源納入城市的未來建設之中,像廣東、上海等地,先期工程已經落實到位,這其中既有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的層面、更有搶占制高點的意味,都能夠說明新能源車對行業的重要性。
同樣,對于國內的鼓勵發展來看,一直以來向新能源車投放,已經成為政府支持和鼓勵企業的重點。在這方面,國家的投入力度如何、誰能夠分得更多的“蛋糕;,也就成了面對新能源技術解決的核心問題。像政府的新能源汽車的投入,雖然早已制定了百億扶植的方向,然而,如果不能很好的理順什么該扶植、哪些不能扶植的問題,縱然是投入的錢再多,也會難以起到發展新能源的真正作用。因為,從國內已經鋪開的新能源格局來看,各地都在等待著新能源具體的鼓勵政策,而一旦鼓勵政策不能夠按科學與進步的步驟進行規劃與實施的話,鼓勵資金可能會一搶而空、但希望的成效就會以折扣的方式顯現出來!
記得,工信部部長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曾經透露過有關購置稅減免政府資金的問題,也就是在確定這項政府資金的時候,曾經遭到交通部等主管官員的抵制情緒,要不是溫總理果斷的拍板、并加以單項資金的保障,恐怕就是購置稅的實施也會面臨不小的難度……。而現在看來,有關新能源的扶植與投入,絕不像購置稅實施這么簡單,它要涉及到許許多多方面的問題。其中多頭管理自然也就成了最大優勢基礎上的最大弱點!簡單的算一下,想領導新能源的部門就有好多家領導機構。這其中,無疑新能源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決定了新能源在一個階段內將成為香餑餑,而面對先要攻克新能源整體技術的單一問題上,多元管理就會造成難以形成拳頭的現象。就像國內汽車出口多家管理并存的問題嚴重,導致了出口汽車成了現階段發展的短板,甚至不能不從新設置出口的許可證制度加以解決。所以說,不先解決新能源的多元管理問題,不但相應的巨額投入資金會很快化整為零、而且也難以攥成拳頭應對新能源技術的問題。
現有的制造與新能源技術的結合為何重要
新能源車這個時候是焦點,已經是國內外制造業共識的問題。但不管怎么講,它都要最終與傳統技術結合起來,才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基礎問題。如果,我們所制造的新能源汽車,還不如人家傳統的技術對節能、環保有貢獻的話,那么新能源技術叫嚷的在歡,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新能源汽車制造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與傳統技術相結合的問題。
這次在法蘭克福車展上所推出的各個企業新車,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廣泛研究已經成為眾家爭相竟比的新目標,同樣,對于傳統技術的精益求精,也是各方不能不認真面對的新問題。因為,企業能夠意識到,新能源技術在汽車這個平臺的結合,沒有現有技術的精益求精是很難想象結合的完整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怎樣將基本制造、基本工藝上升到成熟的極致,才是各企業爭相比拼的重點。這既是能夠與新能源順利結合的基礎、又是決定持續領先的前提,所以,在車展上展出的新車,能夠達到時速接近三百公里、油耗才不到四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僅九十九克等嶄新技術特點……,也足以說明了現有技術的發展,已經有了更新制造技術的理念。
同樣,國內企業也面臨著新能源汽車與傳統制造的結合問題。因為,汽車一個重要的屬性,是總成上的結合技術,如果沒有一個精益求精的制造作保證,很難說新能源具體實施起來能達到更好的標準。如果不從內容上率先解決傳統制造的結合基礎問題,縱然是迫于各方面壓力造出來新能源汽車,也脫離不了相對低端的制造!更何況,在知識產權問題上,許多的新能源繞不開的核心發明技術,仍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所以,國內只有更需要形成一股合力來應對新能源問題才成。
應該說,要想解決行業內外擰成一股繩問題,首先要在意識上達成共識、在技術要求上步調一致、在監督管理上有更高的標準與要求,這才是保障新能源發展的重要合理。否則,無論是將新能源技術看成是搖錢樹的想法、或者是將新能源認為是同一起跑線上的博弈,都或多或少是不知己、更不知彼的短視表現!而在建立新能源發展鼓勵政策時,如果不能將有效的監督與懲罰機制納入其中的話,任何好經都存在著被念歪、或者被念走調的可能!這才是最不應該出現的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