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的家庭,可能每家每戶屋頂上都會背上一個大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所發的電力不僅完全能夠滿足自家使用,還可將多余的電力輸入公共電網,成為家庭一筆不菲的收入來源。”這是追日電氣集團總裁陳建國于9月12日在湖北光伏逆變器研發和制造基地開工奠基儀式上向記者描繪的藍圖。而實現這樣的藍圖,則取決于追日電氣集團成功研制的將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的我國新一代光伏逆變器設備。
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時是直流電,而電網用的是交流電,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必須通過逆變裝置進行逆變。逆變技術是光伏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追日電氣進軍新能源,之所以沒有選擇前幾年在中國很火的光伏材料如多晶硅等的研發和生產,而選擇了光伏逆變器,是因為追日電氣在電能質量優化有源濾波技術領域,已進行了近8年的研究,而有源濾波的核心技術和逆變技術原理相通,因而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再加上與國內在該領域研究走在前列的華中科技大學合作,所開發的產品就不僅具有很高的實用性,而且具有技術的先進性。
陳建國向記者介紹,目前在一些國家,如亞洲的日本,家庭太陽能發電發展很快,由于有政府的扶持,很多家庭都非常樂意在自家的屋頂上裝上太陽能電池,白天發的電賣給電力公司,晚上再從電力公司買電回來自己用,不僅節省了費用,而且還可創收。
我國由于光伏發電研究起步較晚,再加上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原因,普通家庭對于光伏發電的積極性和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國內的光伏市場份額還很小。但是國內在光伏材料方面的產能卻很大,前幾年國內很多企業上馬生產多晶硅、單晶硅,這樣就形成了技術、原材料在外,銷售和市場在外,而加工制造在內,高額利潤被國外廠商賺取,國內僅取得低額的“代工費”的局面——把清潔能源出口到了國外,卻把能耗和污染留給了自己。中國企業之所以只能扮演在產業鏈條低端賺取“加工費”的角色,是由于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所幸有像追日電氣這樣的民族企業,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且已經行動了起來。
追日電氣這次啟動的項目,將新建一座“新能源研發中心”,該中心主要建筑物采用太陽能光電技術、太陽能光熱技術、新型節能環保材料等一系列高新科技及材料建造,集產品設計、開發、實驗、生產及示范于一體。中心所發的電量,平時供研發中心試驗、廠區辦公和生產使用,節假日或用電負荷降低時段,多余的發電量可送入公共電網。而新增的生產和檢測試驗設備,將達到年產2000臺(套)全天候單相光伏并網發電裝置產品的生產能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