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供水管網改造 防治自來水二次污染
城市供水管網是結構復雜、規模巨大的管線網絡系統,是城市賴以生存的血脈。作為保障居民生活、企業生產、公共服務和消防等各方面用水的地下供水管線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管理部門進行規劃、建設、管理的基礎信息之一,因此供水管線數據的質量以及管理方式的現代化水平對城市會有很大影響。
近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發布消息,為減少供水管網漏損事故的發生,今年將加大對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力度,兩年計劃投入資金7億元,改造城市供水管線750余公里。2011年將改造管線300多公里。
隨著我國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市公共供水的規模也在不斷壯大,水廠的供水能力和管網的總長度發生了質的飛躍,人們對水質的關注程度也愈來愈高。然而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城市把保證和提高水質的大量工作放在水源保護和水廠的凈化工藝上,往往忽略了供水管網的“二次污染”。一般來講,經過水廠處理過的水都能達到國家所要求的水質標準。
出廠水需要通過復雜龐大的管網系統才能輸送到用戶,其間管線長度可達數十甚至上百千米,水在管網中的滯留時間可達數日,龐大的地下管網就如同一個大型的反應器。水在這樣的反應器內發生著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的變化使管網結構完整性被破壞,從而導致水質發生變化,造成管網污染。對用戶的自來水進行長期監測,其余氯、渾濁度、細菌總數、總大腸桿菌四項常規指標和綜合合格率均有較大的下降。因此,常常會出現水廠出廠水水質完全符合國家標準,而用戶投訴水質不合格,表現為渾濁、發黃、發紅甚至發黑,這些特點都表明,水在管網輸送過程中發生了二次污染。面對這些問題,自來水管網需要定期的改造。
加大改造更新管網的力度
結合舊城改造,推廣應用新管材,改進管道材質,強化管道內壁防腐措施,控制管道內的腐蝕和結垢,逐步將陳舊管道和腐蝕嚴重的管道,幾年內全部更新,并盡可能做到城市管網形成環狀。通過測流合理調整城市供水管道口徑,改善運行條件,形成正常的水流流速,盡可能控制管網水合理的停留時間。
實施管網水水質在線監測
應積極創造條件,在管網中設置必要的可實時送回余氯及pH值等檢測項目的在線儀表,跟蹤監測管網水質及其變化情況,逐步形成管網水水質的實時動態監控。
加強對二次供水設施的管理
城市供水二次加壓系統中的調蓄水池、水塔、水箱等,如果管理不善,將是對管網水水質二次污染的重要部位。因此,要特別重視二次供水設施的管理和水質檢測,確保管網水水質的安全可靠。
建立完善的水質監測系統
完善的水質監測系統應包括常規采樣點實驗室監測、應急移動監測、在線實時監測三個層面。為了掌握管網水質變化動態,供水企業應按規定設置管網采樣點,對輸水管網、配水管網、重點用戶的水質進行監測。特別是建立城市供水管網水質實時監測實驗系統,連續反映相關水質指標的變化,為改善管網水質提供決策依據。目前市南供水區域已建立了管網水質時實監測系統,使水質控制與管理的快速反應能力大大提高,提高了水質監測信息數據傳輸和分析效率,滿足了各級管理部門對水質信息的需要。但建立完善的水質的水質監測系統,還需要對水質監測點進行合理調整,分主輸水干管、配水管區域有代表性的點、重點用戶三個層次進行設置;同時強化應急移動監測,配備便攜式水質分析儀,現場迅速監測水質。還有是增加在線時實監測點,擴充水質實時監測實驗系統,為水質監控提供完整的自動在線監測,獲得重點供水區域主要水質監測的時實數據,對供水水質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監控,實現對城市供水水質污染危險源識別判斷、監測與控制體系,有效提高水質控制與保障水平。
供水管網是給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管網水質無疑是改善供水水質的重要環節,供水部門在發展凈水、改造凈水工藝設施,提高出水水質的同時,應該加強對輸配水系統的維護管理,通過測定出廠水在管網中的生物穩定性和對造成管網水質二次污染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改善管網水質,避免二次污染的技術措施。控制出廠水在輸配過程中的二次污染,使生活用水達到國家飲水標準。這對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的意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