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悉,國務院辦公廳18日發布《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表示:支持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和節能環保產品出口,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
節能環保對大家并不陌生,近期一系列政策都圍繞節能環保產業展開,其中包括《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等多項政策,再次不做一一贅述。這些政策的出臺既有主動調整經濟結構的考量、亦有適應節能減排壓力的被動選擇,但無論如何,這種政策的選取都表明我國經濟正向“好”方向發展。但擴大節能環保產品出口的提法確很少見,國務院此次政策選取的背后又有哪些經濟暗示呢?
長期以來,我國諸多產品以物美價廉著稱,在過去的30年中,我國也憑借這一優勢,迅速占領歐美等世界市場。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也面臨了新形勢。首先,高能耗產業仍占主體,但迫于經濟機構優化升級與國家節能減排壓力,未來將不在獨大,相反它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不斷下降。據統計,我國以消耗世界20%能源而只創造不到全球10%GDP,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其未來方向便是節能環保產業,隨著經濟向此轉型,擴大出口也很容易提到日程。
其二,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不斷下降。近期,我國消費占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投資占比卻不斷上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貢獻率為36.8%,而同期投資對經濟貢獻率確是54.0 %,相對于歐美國家消費占比70%的數字,我國消費不足劣勢明顯。但消費的增長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受個人支配收入、國家經濟預期、消費習慣、國民收入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樣看來,節能環保產品向出口方轉移就顯的水到渠成。
再者,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既是國內勞動力價值絕對量的上升,也是印度、越南的等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廉的一個反應。長期以來,我國出口產品多為高能耗、高勞動密集型商品,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卻使我們的此類商品越來越失去競爭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減小此類商品的出口占比,轉而出口更環保高效的高質量商品。
當然,擴大節能環保產品出口的政策所暗示的信息還有很多,在此不作贅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加速轉變,相信未來在中國的出口商品中,應不難發現“節能環保”的字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