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之難
“我有個想法,下一步要繼續追究案件審理過程中做假鑒定的機構和個人的責任。”11月15日,劉才祥和他的代理律師這樣商量著。
劉才祥是河北滄州市青縣的一名普通果農,但2004年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打破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我培養了七八年的果樹,忽然在十幾天內枯死大片。”劉才祥很心痛,請來了青縣林業局的技術人員分析原因。經多方排查,導致果樹死亡的原因被鎖定在果樹所灌溉的南大溝污水,水污染的元兇,則鎖定當地一家飲料企業。
方向看似明朗,但令劉才祥沒有想到的是,獲取灌溉水質的真實鑒定報告一波三折,直到由滄州市環保局主導的第四次采樣報告出爐,劉才祥才獲得了訴訟的有效法律依據。
這之后的訴訟過程也遇到重重難題,立案困難,一審敗訴。經過曠日持久的四年時間,劉才祥才最終獲得了勝訴和49萬元賠償。
劉才祥的故事不是個案。環境NGO守望家園負責人蘇雨桐告訴本報記者,正因為此,守望家園在環境領域的主要工作內容,才確定為向環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平臺支持,幫助來自環境污染區域弱勢的劉才祥們。
在很多環境污染受害者眼里,劉才祥已經算是相當成功的環境維權斗士,雖然訴訟歷程艱難,但“至少他的官司打贏了,而且還獲賠了為數不少的錢”。在守望家園和中律原舉辦的一場環境污染區域公眾代表和NGO法律能力研討會上,一位來自湖南的代表這樣對本報記者說,在當地政府不作為、自己又錢財散盡的情況下,來到北京上訪似乎只能成為唯一的選擇。有人士建議這位代表或可借助媒體的力量,但這位代表稱,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還在跟進事件的只有幾家境外媒體了,言語中透著無奈。
談到在環境維權中的困難,南京垃圾焚燒廠的反建代表孫斌也感觸頗多。他表示,與相關管理部門無法建立對話機制,難以實現有效交流,是維權中很大的難題。“我們曾經嘗試派代表與省環保廳對話,但還是沒有獲得這樣的機會,”孫斌說。
包括孫斌在內的一些業主代表,都是利用業余時間來操心反建垃圾焚燒廠一事,從查找垃圾焚燒產生污染的相關資料,到主題網站建設,再到組織宣傳,與政府、媒體等方方面面溝通,這些業主代表幾乎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其中,花費也基本是靠一些個人捐款和自掏腰包。即便如此,“有的業主已經堅持了三四年,非常不容易”,孫斌說。
對于維權之難,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主任王燦發教授對本報記者介紹,截至目前,該中心已經對135個案件實施法律援助,其中勝訴約1/3,敗訴約1/4,其余的則是未被法院受理或是懸擱未判,其中最長的一個勝訴案件綿延了14年之久。
“環境維權案件起訴難、取證難、勝訴難、執行難。”王燦發總結了環境維權案件的幾大難處。他說,對于當事人損失大小的衡量認定,中國現在沒有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機構,而當事人自行認定的損失數額,法院又很難采信。而起訴最難的,則是環境健康類案件。此外,由于地方政府保護受被告企業(尤其當被告企業是當地利稅大戶)等因素,案件勝訴也不容易。
守望家園總干事姚遙也對本報記者表示,污染受害者對于一些權屬證明、官方復函等文件、醫院的診斷證明等證據收集不完全,也是造成案件勝訴難的原因之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