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渠道之一,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可以考慮緊緊圍繞減排目標,加強宏觀指導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探索符合國情的低碳產業新模式。《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法務部部長高風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高風說,中國宣布碳減排目標,不能說沒有國際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源自國內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減少碳排放的重要著力點是經濟結構調整。中國目前同時面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國際經濟結構失衡,發展低碳經濟既有必要性,又有緊迫性。
高風認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碳減排的難度,解決全球經濟結構失衡問題需要全球產業格局的某種轉變。同時,中國產業要向高端制造業、第三產業、可再生能源等低碳類行業發展,但這也會受到社會就業壓力、技術水平等限制。
他說,中國在全球化的產業分工中承擔了很多高污染、高能耗行業,其產品用于出口,供其他國家消費,而中國背負了資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代價。
高風指出,中國政府已經將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以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的經濟工作重點。目前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長,擁有巨額外匯儲備,迎來了調整原有國際產業分工的有利時機。這也是中國減少碳排放、避免貿易戰的必由之路。
高風說,低碳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從宏觀層面看,低碳經濟不僅僅包括可再生能源、綠色技術等,它還包括第三產業、高端制造業等低排放行業,同時實施恰當的人口政策、城鎮化、教育政策、社會政策等都有助于實現低碳減排。
他強調,正是由于低碳經濟的復雜性、系統性,其發展更需要加強宏觀調控,保證各行業有序發展。比如,發展第三產業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第三產業是低耗能、低排放的行業,而且附加值高,勞動者收入相對較高,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也有助于解決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和刺激消費等問題。
城鎮化過程同樣蘊涵著巨大的減排潛力。高風指出,通過改善城市格局,縮短工作地與居住地的距離;提高住房節能降耗標準,降低樓房能耗;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勵低排放交通方式等。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建設低碳城市、清潔城市。
高風認為,目前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各項國際規則還很不完善,世界各國需要加強協調,當前聯合國組織的國際氣候談判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
高風同時指出,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規則難以在短期內達到完善,在知識產權等許多領域還需要進行艱難談判。“我期待哥本哈根能夠達成新協議,世界各國共同促進開發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中國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探索低碳經濟新模式,將是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作出的重大貢獻,”高風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