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市中心十幾公里開外,有一個安靜的街區。蒂姆·海內普把這里變成了建筑節能減排的試驗基地。一開始孤軍奮戰的他,如今引來了很多建筑師和政府的關注。
他和他的哥哥共同出資,置下了一座老房子,專門用于節能改造。兩兄弟并不富裕(查理是個藝術工作者,而蒂姆沒有固定工作,但興趣廣泛),所以他們并不想使用價值不菲的高新技術。“我們打算使用一些所有人都能掌握的技術,并且將成本控制在幾萬美元之內。”蒂姆自信滿滿。
蒂姆沒有接受過任何建筑方面的培訓,他一頭扎進市圖書館的茫茫書海,開始自學相關知識。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測量宅基地周邊環境,其中包括日照的角度變化、降水量的多寡以及房屋內部空氣的流通狀況。這個步驟跟其他建筑師并無二致。
接下來,蒂姆就開始思考:如何調整窗戶的角度,好讓冬日的陽光最大限度地射進屋里,同時將夏季的酷日阻擋在屋外;如何設計房門的位置,好讓室內空氣流通更順暢;如何改造后院花園,好讓雨水不立即排入下水道,而流入土壤下的含水層。
做好了必要的調查研究,蒂姆著手開始拆除老房屋。但他不像大多數人那樣使用很野蠻的方式,而是小心翼翼地拆卸墻壁石灰板、木建結構、瓷磚貼面和地板以重新利用,實在用不上的還可以送給左鄰右舍。然后就是內部裝修的設計和加強墻壁、地板的隔熱性能。“如果能減少穿堂風,并提高房屋的隔熱性能,立馬就能節約90%的能耗。”
隔熱建材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最近幾年因為購買的人越來越多,價格才有所下降。“五年前,要想買到隔熱性能好的門窗,只能花高價從徳國或者北歐國家進口。”戴夫·漢普頓是一個從事綠色建筑的專業人員。
在還未完工的墻壁內,能清楚看到裸露的一層層不同材質的建材,它們跟普通美國住宅使用的建材截然不同:結構采用的是木料,而在木結構的基礎之上鋪上石灰,做成墻體。
顯然,蒂姆并非那種隨便在街上倒賣破銅爛鐵的販夫走卒,他這么做是自有原因。“我在屋里裝了一套水暖體統,并將管道埋在屋子的墻體結構中,這樣就能利用屋外的溫度實現冬暖夏涼的效果。而且我只用低壓水龍頭,另外我還特意買了日式浴缸,這種浴缸更深、更短,能有效防止熱水熱量散失。”
在城市的另一端,從蒂姆的實踐中得到靈感的戴夫·漢普頓正在自己的工作室兼住所忙得不亦樂乎。不少客戶登門求見,想讓戴夫改造他們的房屋,讓其變得更環保。這些客戶無一例外地要求采用地采暖、安裝太陽能板或者風力渦輪機等價格昂貴、技術尖端的玩意兒。實際上,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才是問題的關鍵。
蒂姆還沒有安裝太陽能板,但并不表示他最后不安裝。他解釋說,整個房屋的改造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才會考慮太陽能板的問題。因為經過節能改造,就能提高80%的能效,這個時候再來計算太陽能板所需要鋪設面積無疑更合理、更劃算。
類似的構想,還有雨水處理裝置。蒂姆將雨水收集在桶里,或流到自家后院中的小溝中。出人意料的是,他并不是想循環利用這些雨水,畢竟循環利用代價太高,得不償失,而是為了在下暴雨的時候,避免過多的雨水未經處理就涌入下水道,最后通向密歇根湖。
由于蒂姆所做的跟那些被高新技術裝點的華而不實、旨在到處拿獎的項目不同,芝加哥市政府的官員多次上門取經,探討將這一實踐成果向全城推廣的可行性。甚至許多建筑專業的學生也慕名而來,要求參觀,因為在這里能學到連他們老師都忘記教授的東西。
歷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芝加哥,建于上世紀20年代以前的房屋能效高于這之后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間建成的房屋。
威廉·莫雷在芝加哥擁有一家環保建材商店,他承認,科技確實有助于提高能效,而且建筑從業者乘上科技的翅膀,能飛得更高更遠,但不管怎樣設計,其本質都是要實現冬暖夏涼,而這一點,實際上古羅馬時代人們就已經做到了。談到這里,他不無遺憾地表示:“人們總是在‘重復創造’歷史中已經存在的東西。”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