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1月提供了中國首筆碳中和綜合服務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基于排放強度的交易也有望在近期取得突破。
隨著一項項可復制排放權交易實踐,以市場化金融手段實現低成本溫室氣體減排的探索正在中國加速推進。
我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從2006年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等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這些約束性的量化指標被分配到各個省市和企業,使得排放權配額交易成為可能,也推動中國環境權交易市場的加速形成。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是根據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關于建立清潔發展機制和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設立的,由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三方出資設立。
作為一家綜合性排放權交易機構,其定位是利用市場化手段和金融創新方式促進節能減排的國際化交易平臺。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戴憲生說:“交易所目前主要致力于開展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和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能效交易及相關咨詢服務。”
“自2008年9月25日開業以來,交易所已發展了40多家會員單位和近10家戰略合作伙伴,交易系統和交易平臺準備就緒。”戴憲生說。
2008年12月23日,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組織的中國第一筆基于互聯網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標電子競價交易成交,天津弘鵬有限公司以每噸3100元的價格競購到50噸二氧化硫排放指標。
不僅在天津,2008年8月,同樣關注于節能減排和環保權益交易的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分別成立。其他地方近來也都出現類似的探索。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副總經理穆玲玲說,國家有目標,許多企業也有減排愿望,金融機構也希望使資金更多投向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和項目,排放權交易所正是把這三者結合在一起的平臺。
基于清潔發展機制(CDM),中國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指標出售國,但國內交易并不活躍。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等市場化減排平臺的搭建,為中國企業在接受政府節能減排政策指標約束的同時,參與配置環境容量資源、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戴憲生介紹,今年9月,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發起“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計劃招募20家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大型排放類企業,試點符合中國國情和企業實際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測量、報告、核實體系,減排和交易體系等。目前,已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鋁業公司和三星、摩托羅拉、豐田、拉法基等跨國公司在華企業共30多家單位正式加入。
專業人士指出,從全球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來看,相對于高成本的行政減排,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低成本的溫室氣體減排更加有效。運用行政手段的同時,如果加上市場化機制,中國減排的進展將更快。 記者鄒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