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論”重構環境產業商業模式
發布時間:2016-12-13 來源:中國科學報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兩山論”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也為環保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考。在E20研究院院長傅濤看....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兩山論”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也為環保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考。
在E20研究院院長傅濤看來,“兩山論”下,環境產業需要重新構建與其他產業的聯系,包括物質流、資金流、價值流、能源流……環境產業應該融入社會的主流,并需要開放的胸懷。
“環保的未來之道是,商品化才能支撐資源化,資源化才能支撐無害化,而不是反向的。”“經濟和環保是任督二脈,過去只有經濟的任脈,沒有環境的督脈,以前我們是經濟作為進入,環保作為產出,實際把它循環起來,真正貫通任督二脈,這個產業才有前途。”12月7日,由E20環境平臺、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6(第十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傅濤的妙語連珠激起與會者對環境產業商業邏輯的熱烈討論。
大熱之下認清困局
提到環境產業不得不提固廢處理行業。當前,固廢市場的發展面臨兩條線,一條線是治理需求的快速釋放,另一條線是國家在大力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融資體制的改革。“大市場、大生態、大資本”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主流。
近一年半以來,固廢產業不斷呈現利好態勢,監管逐漸強化,管理制度也在大幅調整,這些都刺激了產業的發展。在積極的財政政策環境下,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成為重要的出口之一,引發了產業局部的PPP狂歡,環境產業得到大量資本的追捧。
然而,環境產業大熱之下仍面臨許多困境。“以成本為中心,環保是沒有地位的。”傅濤分析,如果經濟困難,地方政府和企業首先就要削減成本,這對環境產業的發展十分不利,并讓產業陷入低迷狀態、資金沒有保障、看不到政治前途的困局。
另外,在我國新一輪經濟轉型下,交易結構、經濟發展模式等都在發生變化,這也給環境產業帶來了危機。傅濤分析稱,危機首先來自地方政府,未來十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未必能持續增長,或許很難承受越來越重的環保支付壓力;其次是來自排污企業的危機,由于難以承受高標準的環境支出,排污企業會更加困難,支付的代價可能把一個實體企業拖垮;最后是來自治污企業的危機,治污企業在年均增長超過10%的行業之中具有極大的發展不平衡性,絕大部分民營企業都在艱難地生存。
與此同時,國家大力推廣PPP模式,使整個環境行業的競爭者更加多元化,競爭也更加劇烈。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金鐸表示,競爭推動了行業的進步,是一件好事情,但從另外角度來講,很多跨界者紛紛涌入,將行業競爭度提高,跨界者所攜帶的各種資源可能對環境產業造成一定沖擊與動蕩。
事實上,PPP項目大量存在去市場化的趨勢,讓很多專業公司在PPP項目中無所適從。“PPP本質上是想用市場的效率來拉動地方政府的資金,從而達到更高效的配置。現實卻是地方政府的少量資金拖累了市場的資金,按照更低效的方式去運作,而不是利用雙方的所長。”傅濤直言,“這個沖擊,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行業的虛假繁榮,很多幾百億元的合同是否真能落地?未來真能賺錢嗎?風險很大。”
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
如今,新環保法開啟了“環境效果”時代,在“土十條”“氣十條”“水十條”三項規定下,地方政府如何承受,又該如何釋壓?
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下,環保產業已經進入3.0階段,由政策驅動轉變為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在傅濤看來,當下產生的經濟投入,未來3~5年才會產生經濟效益,“兩山論”下的產業邏輯就是通過資源化、商品化實現資本化。
“資源化絕不是終點,而應該是橋梁,起到連接的作用,資源如果沒有進行商品化的利用就沒有價值。如果把資源化作為必要的環節,就一定要與商品化連接,有了商品化才能資本化。”傅濤表示,通過資源化、商品化實現資本化,才能在當下循環兌現環境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那么,環境產業如何實現進一步可持續、有質量的增長和發展?“共生”是一個發展方向。
金鐸表示,共生包括產業、資本和社區的共生。如果處理好這幾個“共生”,企業就能在新形勢下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在這個共生圈里,雖然每個企業的發展歷史、資源等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很有可能會在共生中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對環境產業來說,原來產業是價值鏈的終點,比拼的是誰做得便宜、誰做得好、誰做得讓政府放心。未來,產業應該是循環的起點,是價值的起點,要重新構建與其他產業的聯系,包括物質流、資金流、價值流、能源流,環境產業應該融入社會的主流。”傅濤進一步指出。
市政PPP前景可期
目前,PPP逐漸成為環境產業的關鍵詞,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副司長韓志峰看來,推進PPP不能操之過急,另外,在市政基礎設施領域推行PPP的前景可期。
在韓志峰看來,市政基礎設施領域項目因其本身的特點,更適合采用PPP模式。他根據對國家發展改革委項目庫已簽約項目分析認為,比較適合推行PPP的項目大概有三個特點:第一,規模適中,單個項目投資規模在10億元以下;第二,有穩定回報,這對PPP模式至關重要;第三,前期條件成熟,最好是已完成立項決策程序,項目邊界清晰,這樣有利于更好地選擇社會資本方。
“可以看出,大部分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符合這三個特點。并且,這幾年隨著PPP推進,以往一些政府付費的、很少采用PPP模式的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現在也開始采用PPP模式,這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契機。”韓志峰說。
如何提高PPP項目的資產流動性,是推進PPP模式發展非常重要的內容。對此,韓志峰建議要構建多元化的退出機制,盤活存量。應該把PPP項目與資本市場的深化和發展相結合,依托各類的產權、股權交易市場,通過股權轉讓、資產證券化等方式,來豐富PPP項目的投資退出渠道,提高對PPP項目未來收益的變現能力。
另外,韓志峰還建議要合理運用價格和收費機制,適當延長特許經營年限,構建合理投資回報。這不僅是對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對推行所有PPP項目也都是適用的。
“我們要盡可能地建立PPP多種投資回報機制,不要把希望只寄托在政府財政上,更應該向市場要效益,這樣PPP項目才能做得更多、更好。”韓志峰說。
《中國科學報》 (2016-12-13 第5版 技術經濟周刊)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