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口為利潤主體的原料藥行業,可謂是我國整個醫藥制造工業中污染最為嚴重的產業之一,中國政府日前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承諾碳排放降低40%,使國內高污染、高耗能的原料藥產業又一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國外的醫藥企業其采購行為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這將影響到國內以生產原料藥并出口的企業。近日,以生物制藥、重癥病領域知名的美國百特公司就推出了最新的全球供應商可持續發展計劃,以降低產品生產及流程所引起的環境污染。
據了解,百特這一戰略中的全球供應商可持續發展具體計劃包括:一個綠色的供應鏈項目、一個材料合規項目、一個C-TPAT項目以及一個供應商環境健康和安全審計項目。每個項目都包含了評估業績以及非配資源的數據表格。該決策包括減少自然資源的使用、降低碳排量,同時也將節省公司的成本以及管理開支,并有效提高藥品原料的優質性。
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供應商承諾參與對環境科產生積極影響的活動,以利于自身和百特公司,例如改進生產工藝以節約能源就可獲得嘉獎。百特相信這一項目可以有效減少百特和其供應商的碳排放。該項目還包含了用于供應商的20條評價標準,以評估供應商對環保、可持續發展和降低碳排放的貢獻。作為全球的企業公民之一,百特立志與其供應商共同為了倡導環保而做出貢獻。
業內人士稱,這種綠色供應鏈的實施,將較大程度的影響供應商的選擇和發展。盡管去年我國已出臺了《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但對于以生物發酵類工藝為主的原料藥生產方式,除了廢水排放問題,還有廢渣、廢氣等污染性的排放亟待解決。隨著環保壓力和低碳產品認證的推進,“雙高”的原料藥產業也不可避免地面臨產業轉型或升級。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綠色原料藥產業高層論壇上,一些原料藥生產和使用企業亦紛紛對目前原料藥產能嚴重過剩和高度污染問題表示擔憂。
除百特外,目前也已有不少跨國藥企也已開始減排行動。種種跡象表明,“低碳制造”的制藥工業結構調整時代已經到來。我國的醫藥企業應當加速技術創新,否則將逐步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