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圖
1997年12月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中,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在6種被要求減排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場。
美國ABI研究公司1月5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碳捕集與封存(CCS)和碳排放交易市場之間的關聯性正在增大,因為來自CCS設施而產生的碳排放信用將在碳交易所上市交易,這將為CCS項目開發者產生更多的收益。報告預計,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到2014年將達到3950億美元,將超過2008年交易數額1180億美元的3倍多。
就在轟轟烈烈的哥本哈根會議成為過往的塵埃之際,呼喚了多年的中國碳交易市場或將在今年推出。記者獲悉,作為此前制約中國碳交易市場因素之一的碳交易市場相關辦法,目前已經到了國家發改委層面,消息靈通人士稱,“很有可能今年啟動。 ”
盼碳交易市場啟動
“我們很需要國內的碳交易市場出臺。”在廣東,一位發電廠的負責人期盼了多年。
這也許是一個惡性循環: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碳賣家之一,但此前由于缺乏碳交易市場及體系,主要國際買家不得不到歐洲BlueNext市場及美國證券交易所上交易,使得中國對碳交易的價格完全沒有話語權。而沒有話語權的結果,也一再地延誤著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出現。
但機構的腳步走得顯然比法律快。2008年,三家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成立,為最早的碳交易平臺。2009年,山西呂梁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以及武漢、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繼成立。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深圳國際能源與環境技術促進中心及香港RESET公司將聯合發起成立亞洲排放權交易所,主要業務將包括國家環保部現有的排污許可權交易。此外,大連、貴州、河北、山西等交易所也在籌備之中。
可是,對于企業而言,這些平臺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政府明確的法律法規政策,平臺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還被歐美國家詬病為中國碳交易不夠透明的因素之一。業界一致的看法是,迫切需要建立碳交易市場,不僅有利于減少買賣雙方尋找項目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還將增強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定價方面的話語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