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畫報1月14日報道 近一個月來在全球多處發生極度嚴冬后,讓質疑“全球變暖”的觀點驟然加溫。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托馬斯·克羅利是“地球變冷說”的提倡者。去年,他在《自然》雜志刊文,指出地球原本應該進入一個新的冰河紀,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緩了這一過程。不過,他告訴記者,氣候的短期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超過進入新冰河時代。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教授承繼成是內地有名的“全球變暖”懷疑論代表。他認為,說地球在“變暖”或“變冷”都為時過早,“ 最近20 年,地球的均溫在上升,但是并沒有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溫度。”
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的“全球變暖”討論剛剛結束,北半球就集體遭遇了幾十年難遇的極寒嚴冬。2009 年12月中旬開始,先是整個歐洲突現極寒天氣,多國同時遭遇暴雪低溫。受暴雪、凍雨等天氣影響,歐洲部分地區氣溫跌至零下20℃,已有六個國家打破低溫紀錄,積雪厚度近1 米。
在美國東部地區,北達科他州1月4 日氣溫達到全美最低的零下46 攝氏度。佛羅里達州杰克森維爾和奧蘭多氣溫降至零下6.7 度與零下2.8 度,雙雙創下新紀錄。目前,美國50 個州中有46 個州遭遇暴風雪,12 個州積雪超過30 厘米,積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達50厘米。
在亞洲,中國的一些地區正經歷過去20 年來最寒冷的天氣。中國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區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 年以來的1 月份歷史極值。韓國首都首爾市1月4 日的積雪已高達25.7 厘米,這是韓國自1937 年開始進行積雪量觀測以來的最新紀錄。
雖然國際社會普遍認同地球變暖的觀點,但是仍然有許多科學家提出截然相反的觀點——全球正在變冷,即將進入冰河紀。
全球即將進入冰河紀?
2008 年11 月《自然》雜志刊登了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托馬斯·克羅利和多倫多大學威廉·海德合著的論文,稱地球按照它的自然周期規律和軌道變化,應該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冰河紀,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緩了這一過程。
雖然,“地球變冷說”并不是克羅利最早提出的,但是他的物理模型卻最有說服力。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克羅利教授正在看《衛報》上北京雪災的報道。他說,“因為連日大雪,我接到通知說學校臨時關閉了。很抱歉沒有辦法給你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
在克羅利的研究之前,地質學家們已經得出了一個推論,即地球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分為:震旦紀大冰期氣候,發生在距今約6 億年前,曾發生過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氣候,發生在距今3-6 億年,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和石炭紀四個地質時期,共經歷了3.3 億年;石炭—二迭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2-3 億年;三迭紀—第三紀大間冰期氣候,發生在距今2 億到250 萬年前,包括整個中生代的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第四紀大冰期氣候,從距今250 萬年開始直至現在。在這次大冰期中,氣候變動很大,冰川多次進退。
克羅利教授的學說主要來源于在一個以萬年為單位時間領域內對冰河紀周期規律的研究。200 多萬年前,地球進入了第四紀冰期,其中經過了十幾次波動,冷暖相互交替。每次變冷的時候,被稱為亞冰期,大約持續十萬年左右。而兩次亞冰期之間的時段被稱為間冰期,約為兩萬年。
作為地球物理學家,克羅利通過分析對比過去的歷史數據,從中推斷出,地球如今處于一個間冰期,正在逐步向新的冰河期轉變。“ 分析冰川可以得出地球氣候的內在周期性,找到一種自然規律,或者一個科學的、大時間尺度上的模型,然后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研究它、驗證它,并利用它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地球經歷過很多個巨型冰川增長—消亡的周期,在最近40 多萬年前開始,冰川的起伏運動再次加劇,最近幾千年類似的變化格外明顯。我認為,這種自然界中的不穩定往往預示,在地球氣候系統中,正在醞釀著一種形態上截然不同的巨大變化,即北半球進入新的冰河紀,歐洲、加拿大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將很有可能被覆蓋在一個永久的冰蓋之下。”
從提出假說,到創立模型,并通過數據不斷進行論證,再到發表論文,克羅利用了近20 年時間。模型主要由兩個子模型構成,一是負責解析太陽和木星對地球軌道運行的影響,以及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季節交替發生怎樣變化;二是極地冰川在不同時期的運動模型。通過同一時期,氣候模型和冰川模型之間的數值變化,得出二者之間的關系。
起初,克羅利團隊開始用他們的模型模擬30 億年前的冰川。當時,地球是由一整塊大陸構成的,而他們通過氣候模型得出的遠古冰川居然與其他地質學家推測的冰川位置幾乎契合。同時,他們模擬的冰川增長和消融,也恰好都與第三方科研機構提供的同一時期海平面上升下降幅度相符合。
“通過類似這些測試,我們開始相信這個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通過我們的代入測算,我們發現測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并不符合。這是由于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的大量出現,正在延緩地球進入冰川紀的時間。”克羅利在采訪中不斷強調,他雖然發現了二氧化碳的“好處”,但他相信在一個以萬年為單位的科學研究中,幾十年這樣一個短暫的時間段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它們畢竟沒有辦法阻礙整個地球氣候變化的大趨勢。但是,如果人們不及時采取措施,氣候短期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危害超過進入新冰河時代。”
“全球變冷說”最早出現于20 世紀70 年代初,1947-1976 的全球性寒冷天氣曾使許多氣象學家驚呼小冰期的到來。1971 年丹斯加德等人發表的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譜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氣候有10 萬年軌道周期變化,其中9萬年為冷期,1 萬年為暖期。按此規律,目前氣候的暖期已接近尾聲。日本氣象廳的朝倉正1973 年曾經撰文預言,地球將于21 世紀進入“全球變冷”時代。按這個規律,目前氣候的暖期已接近尾聲,氣候“變冷說”一度成為主流。但自70 年代中期以來,氣溫不但沒有繼續下降,反而出現了回升,這個事實促成了今天人們對于氣候變暖學說的認可。
到了2008年,除了托馬斯·克羅利,俄羅斯科學家哈比布羅·阿布薩馬托夫也提出了新“地球變冷說”。他認為地球在1998 年到2005 年度過了全球變暖的高峰期,未來10 年,全球變暖將逐漸停止,即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長了4%。全球變暖主要是太陽幾乎在整個20 世紀持續保持不尋常的高發光度造成的,現在太陽的發光強度正在逐漸下降,大約在2041 年會降到最低點。正是這一點將成為地球顯著變冷的原因,但海洋會推遲地球顯著變冷的過程,全球變冷的高峰期將出現在2055 年到2060 年。
“變冷、變暖,都屬于地球氣候的正常波動。”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宗慈在最近的一篇報告中,提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四次評估報告都過分強調了人的因素,而忽略了包括太陽活動、地球磁場變化、火山噴發等自然因素對氣候的巨大影響。她預測自然因素將使中國在2020 年到2030 年之間的平均溫度下降0.8 攝氏度,而人為因素僅會讓中國平均溫度上升0.5 攝氏度,中國的氣候將越來越冷。
而另外一位中國氣候專家,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教授承繼成在接受《外灘畫報》記者采訪時,對IPCC和國際非政府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NIPCC)雙方的評估報告都提出了自己的批評。承繼成教授認為,說地球在“變暖”或“變冷”,都為時過早。
他用竺可楨在1972-1973 年發表的一系列有關“ 中國過去五千年溫度變化”的文章舉例,說明無論是近幾十年持續升高的氣溫,還是最近一個月出現的極端天氣,都是地球氣候的正常波動。
竺可楨在文章中,引用歷史資料證明了,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時代是中國的溫和氣候時代,平均氣溫是15-16 攝氏度,比現在年平均溫度高2℃左右,比正月的平均溫度高3°—5℃。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擺動,其最低溫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 年、1200 年和1700年,擺動的范圍為1°—2℃。在每一個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間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為周期的小循環,溫度升降范圍是0.5°—1℃。舉例來說,《史記》中就記載了當時經濟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 四川),桑在齊魯( 山東),竹在渭川( 陜西),漆在陳夏( 今河南南部),這些亞熱帶植物的北界比現時都推向北方。而到了公元11 世紀初期,華北的梅樹就絕跡了,如蘇軾( 公元1036—1101年) 就有“關中幸無梅”的詩句。
“不僅僅是中國,歐洲也存在這樣的文獻,能夠證明在古代歐洲的溫度同樣要高于今天。所以說,現在就提出全球變暖是屬于妄下定論。有一些科學家,比如‘氣候門’中作弊的英國氣候學家者,正是他們這些人有選擇地提供數據,才促成了‘氣候變暖說’。最可笑的是,今天還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地球上的冰河紀、以及最近的寒潮也都需要用‘溫室效應’來解釋。不要說‘二氧化碳’的影響仍然備受爭議,地球氣候的變化本身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自然現象。地球正在變冷、變暖還是異常,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論證,而不是人云亦云和別有用心。盡管最近20 年,地球的均溫在上升,但是并沒有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溫度,這和極端天氣一樣仍然屬于正常的氣候波動。”
承繼成告訴筆者,“人類誕生于第四紀冰期之前,經歷了第四紀冰期,古人類在與饑寒冰雪的斗爭中仍然能夠生存下來,即使新冰期到來,我們沒什么可擔心的。現在的地球平均溫度是14-15攝氏度,要知道,我們的祖先在均溫6-7 攝氏度的極端天氣下,也照樣挺過來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