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過日子很仔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她心中有本賬:做飯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鐘,省電4.5度,減少碳排放4300克;去距離8公里遠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比乘汽車減少碳排放1700克;把日常電子鬧鐘換成發條鬧鐘,減少碳排放48克;動手擰干代替洗衣機甩干,減少碳排放1230克……
和其他自然之友低碳組的志愿者一樣,張新華一直謹守上述“生活法則”。不過很快,這種“低碳式生活”就不再只是民間團體的小范圍活動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閉幕后,記者從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豐臺區長辛店計劃建設一座5平方公里的低碳生態城,區域碳排放低于常規方案的50%。作為北京市首個低碳社區,目前相關規劃方案已經完成,即將進入成果編制階段。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總體所副所長鞠鵬艷告訴《北京科技報》:“所謂低碳社區,是指通過能源、資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綜合手段,減少社區規劃建設和使用管理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并鼓勵居民從居家、辦公、休閑等各方面予以配合。”
“生態城包括1平方公里的人工濕地公園,其余生產生活區域也將大量栽植中和二氧化碳能力較高的喬木,并將用太陽能、地熱能滿足部分生活熱水、供暖、制冷、發電等需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需求總比例的20%。”鞠鵬艷說,生態城的空間布局、主干道系統等多呈“南北走向”,這與所在地的夏季風風向一致,有利于營造區域內舒適的微氣候環境,減少建筑季節性的能源消耗。
與此同時,生態城還特別考慮到“鄰里結構”,以人的步行距離設置鄰里單元的空間尺度,減少機動車使用率。生活在其中,你無需機動車代步,即可輕松滿足購物、休閑要求。
“目前國際上比較成功的低碳社區包括:英國倫敦的BedZED零碳社區,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哈馬小區,以及新建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市的Masdar City等。”鞠鵬艷告訴記者,“實際上,在不同區位和地理條件下,低碳社區所面對的資源環境條件不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不同,具體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比如阿布扎比市的Masdar City,全城以坐東北朝西南的走向興建,以獲得最佳采光及蔽陰效果,并利用風塔設施將涼風引入城內以達到降溫目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哈馬小區,附近有一個熱電廠,部分原料就是小區居民排放的有機廢物,循環加工后,再成為小區內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的燃料。
鞠鵬艷說:“低碳社區的建設除了基礎設施的跟進外,更重要的是有賴于居民從身邊小事做起。比如使用環保紙;盡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要把冰箱溫度調得太低,定期除霜,食品之間、食品與冰箱之間留有10毫米以上的空隙;縮短淋浴時間;自制果汁,拒絕碳酸飲料;選擇棉質衣物,拒絕皮草和化纖材料等。”
不僅如此,一些積極的低碳人士已經開始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器”,只要輸入飛行公里數、汽車油耗公升數等數值,就能自動將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成“補償性植樹量”。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教授闞海東告訴《北京科技報》:“全中國13億人,全世界60億人,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低碳意識和行動,大家改變世界的力量要比某一座低碳社區的效應大得多。”
張新華過日子很仔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她心中有本賬:做飯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鐘,省電4.5度,減少碳排放4300克;去距離8公里遠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比乘汽車減少碳排放1700克;把日常電子鬧鐘換成發條鬧鐘,減少碳排放48克;動手擰干代替洗衣機甩干,減少碳排放1230克……
和其他自然之友低碳組的志愿者一樣,張新華一直謹守上述“生活法則”。不過很快,這種“低碳式生活”就不再只是民間團體的小范圍活動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閉幕后,記者從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豐臺區長辛店計劃建設一座5平方公里的低碳生態城,區域碳排放低于常規方案的50%。作為北京市首個低碳社區,目前相關規劃方案已經完成,即將進入成果編制階段。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總體所副所長鞠鵬艷告訴《北京科技報》:“所謂低碳社區,是指通過能源、資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綜合手段,減少社區規劃建設和使用管理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并鼓勵居民從居家、辦公、休閑等各方面予以配合。”
“生態城包括1平方公里的人工濕地公園,其余生產生活區域也將大量栽植中和二氧化碳能力較高的喬木,并將用太陽能、地熱能滿足部分生活熱水、供暖、制冷、發電等需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需求總比例的20%。”鞠鵬艷說,生態城的空間布局、主干道系統等多呈“南北走向”,這與所在地的夏季風風向一致,有利于營造區域內舒適的微氣候環境,減少建筑季節性的能源消耗。
與此同時,生態城還特別考慮到“鄰里結構”,以人的步行距離設置鄰里單元的空間尺度,減少機動車使用率。生活在其中,你無需機動車代步,即可輕松滿足購物、休閑要求。
“目前國際上比較成功的低碳社區包括:英國倫敦的BedZED零碳社區,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哈馬小區,以及新建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市的Masdar City等。”鞠鵬艷告訴記者,“實際上,在不同區位和地理條件下,低碳社區所面對的資源環境條件不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不同,具體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比如阿布扎比市的Masdar City,全城以坐東北朝西南的走向興建,以獲得最佳采光及蔽陰效果,并利用風塔設施將涼風引入城內以達到降溫目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哈馬小區,附近有一個熱電廠,部分原料就是小區居民排放的有機廢物,循環加工后,再成為小區內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的燃料。
鞠鵬艷說:“低碳社區的建設除了基礎設施的跟進外,更重要的是有賴于居民從身邊小事做起。比如使用環保紙;盡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要把冰箱溫度調得太低,定期除霜,食品之間、食品與冰箱之間留有10毫米以上的空隙;縮短淋浴時間;自制果汁,拒絕碳酸飲料;選擇棉質衣物,拒絕皮草和化纖材料等。”
不僅如此,一些積極的低碳人士已經開始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器”,只要輸入飛行公里數、汽車油耗公升數等數值,就能自動將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成“補償性植樹量”。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教授闞海東告訴《北京科技報》:“全中國13億人,全世界60億人,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低碳意識和行動,大家改變世界的力量要比某一座低碳社區的效應大得多。” 田家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