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持續低溫寒潮天氣,近日河北省秦皇島出現罕見的海冰現象。 周雪峰攝(人民圖片)
核心提示
近期,包括我國在內的北半球多個地區遭遇了長時間的寒流和暴風雪襲擊。有觀點認為,這表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發生改變,氣候將由“暖”轉“寒”。
什么原因導致最近頻繁出現寒流和暴風雪?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已經改變了嗎?本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氣候專家丁一匯,就人們普遍關注的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解析。
北極濤動變化和“假厄爾尼諾”造成嚴寒,2月份我國氣候可能回到偏暖
記者:去年入冬以來,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多個地區頻繁遭遇寒流和暴風雪,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一匯:此次寒流和暴風雪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一個是北美的東部,特別是北美的東南部;第二個地方是北歐、西歐這一帶;第三個地方是亞洲的東部,特別是東北亞,包括中國的華北和東北地區。
從我們目前的分析來看,北半球的冷空氣爆發時間早,持續時間長,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北極濤動(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長的一種蹺蹺板現象)處于負位相。
在冬季,北極有一個大的低氣壓,非常寒冷,冷空氣基本上被限制在極地地區,外面有高氣壓包圍著,冷空氣難以往南走——這就是我們前幾十年出現比較多的大氣環流形勢,稱為北極濤動的正位相。
但是,從本世紀初開始,這個南高北低的正位相逐步減弱了,向負位相發展,這意味著極地氣壓會升高,北半球南面的氣壓會逐步降低。這樣一來,高壓跑到了極地,極地低壓被排擠出來。極地的冷空氣非常寒冷,形成了寒潮、寒流。
其實,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多次出現,但是這一次高氣壓籠罩在極地的時間非常長,這是很異常的。
第二個原因是從去年7、8月份一直到11月,海洋出現了“假厄爾尼諾”現象,它造成的氣候影響非常類似“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出現時,海洋增溫的中心在中、西太平洋,一般會出現冷年。中國北方偏冷、雨雪偏多。對于中國的嚴冬,“假厄爾尼諾”的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個原因對于美洲和歐洲不是主要的。
記者:那么,這種異常的情況什么時候會結束呢?
丁一匯:現在,“假厄爾尼諾”現象基本結束了,正在向正常發展。我們估計,大概在2月份,海洋增溫的中心就會回到赤道中東太平洋,一旦回到正常位置上,中國的氣候就應該開始回暖。北極濤動也在逐步回到正常情況。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報,大家比較一致認為,經過1月下旬的過渡期,2月份氣候可能回到原來的軌道,也就是回到偏暖的正常狀態。
嚴寒天氣是氣候變暖過程中的“插曲”,而非氣候變冷的“序曲”
記者:我國今年冬天的氣候有哪些主要特點?
丁一匯:這個冬天,冬雪來得比常年早一個月,去年12月份就開始非常寒冷,出現了很多破紀錄的低溫,又有強的暴風雪。但是,這并不是全國大范圍的雨雪天氣,也并不是全國性的寒冬。
這一次的極端天氣事件,主要對北方影響比較大,包括華北、新疆的北部、內蒙古的北部和東北。
根據科學家最近的討論,從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來看,這次寒冬在最近兩三百年內大概只能算是中等偏冷。近期,我國一些地方溫度還是偏高的,整個中國一平均,接近正常。
記者:前些年“暖冬”成了常用詞,但是最近兩年的冬天似乎變冷了。
丁一匯:實際上,本世紀前10年,我們已經經歷了3次重大的“冷事件”:
2004年到2005年的冬天比較冷,我國東部有兩次寒潮影響很大,臺灣40%的柑橘都被凍壞了。那是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遭遇的一次重大“冷事件”,但大家都沒太注意。后來又出現了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以及最近北方遭遇的寒潮暴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