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訊)從臺灣到日本再到中國大陸市場,陳茂麗走過了一條曲線發展之路,她一直希望將自己一生投資心得全部傾注到中國大陸市場,實現她生命華章的完美謝幕
嘩,一張六七米長的手繪外匯市場K線圖展現在我們面前,時間跨度從1988年到1999年。圖表經過歲月的打磨有些斑駁,但所有參與外匯市場的人,見到此圖無不唏噓不止,視為珍寶。這是臺灣外匯名家陳茂麗在電腦還沒有誕生的年代每天根據行情自己繪制的外匯市場交易圖。
金融市場變化莫測,人們把這種投資游戲比作“大海里學游泳”,幸存者極少。從1979年到2009年,陳茂麗在股票和外匯交易市場已經奮戰了30年,“外匯投資”已經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大起大落的國際金融市場,她幾次傾家蕩產,但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她不僅沒有“陣亡”,而且還創立了一套系統的穩賺不賠的“CC分析法”。憑著她豐富的市場閱歷和專業的理論研究,目前她已成為美國Quot.123國際財經網、日本第一為替株式會社、日本第一匯業公司、日本東岳證券株式會社、英國城市信貸公司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的首席顧問。
“中國大陸市場是我多年來心靈向往的地方,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愿意把我畢生研究的心血奉獻給我的祖國。”今年已經49歲的陳茂麗飽含真誠地說。2002年陳茂麗毅然關閉了自己在臺灣辛苦經營的5家理財投資顧問公司,轉戰日本外匯市場。因為當時中國的外匯市場還沒有真正開啟,她想通過給日本的中國大陸學生講課的方式,了解中國學生的思維和秉性。
“我事業的終點在中國,今后余生的日子,我將耐心教會中國大陸學生如何在動蕩的外匯市場穩賺不賠。”2009年,陳茂麗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精耕細作她熱愛一生的“投資事業”。
“有志者事竟成”,18歲一頭扎進股票市場的花季少女,30年后依然美麗依然堅守的陳茂麗,在金融市場經歷怎樣不平凡的人生體驗?她的奮斗歷程給予我們的人生啟示又是什么?
花季小富婆
出生于臺灣屏東市的陳茂麗從少年時代就培養了受用一生的好品質。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就利用上學空閑時間,到處撿牛奶空玻璃瓶,集中到一定數目賣給附近食雜店的老板,賺幾元錢來貼補家用。她還請媽媽幫忙自制冰棍,帶到學校賣給同學賺取零用錢。大學聯考后,她本來考上了臺灣文化大學,但考慮到未來方便就業,最終選擇了臺北松山商業職業學校(時稱“臺北五專”)攻讀自己感興趣的綜合商科,她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了學業。
畢業后的她,沒有滿足臺北空軍總醫院會計工作的閑適生活,而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做了一份商店收銀員的工作,利用晚上下班的時間擔當了一家酒店的會計工作。十七八歲的她,三份工作的收入加起來竟然遠遠超過了當時臺灣一些高級主管的收入。這不僅為她在朋友中贏得了“花季小富婆”的美稱,也為她今后走入投資領域奠定了基礎。
1979年6月,年僅18歲的陳茂麗辭去了醫院會計以外的兩份工作,帶著幾年積攢的10萬臺幣,一腳踏入股票市場。沒有投資知識,沒有投資技術,沒有投資經驗,只有勇氣和信心,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她居然連戰連勝,一年下來,本金的10萬元竟然增長到200萬臺幣,翻了20番!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她下班就到交易所收集所有最低價格的股票信息(當時的臺灣只有100多只股票),同時,查找各家公司的運營狀況確認它們的經營狀況。再在這些最低的股票里挑選出業績及消息面較好的低價股票。買后幾天漲了就賣掉,不好的就砍掉。同時也買一些投資書籍,現學現用。
不止如此,她在分析股票的同時建立了自己對股市的“盤感”。由于上班期間不能“盯盤”,她就買了耳機,一邊工作一邊聽股票報價。久而久之,聽出了盤感,聽出了市場奔騰不息的脈動之聲。漸漸地,她與股市之間似乎產生了某種默契,她的判斷和股市的波動越來越吻合了。1979年到1985年,她的資產倍增再倍增,從最初的10萬滾到近千萬元。
從最初的“花季小富婆”變成了“百萬富婆”的陳茂麗,沒有像同齡人那樣多姿多彩的生活,她整天埋在圖表和數字里,樂此不疲地分析股票市場和分析線圖。沒有時間跟男朋友約會,沒有空閑享受花樣年華。但是她一絲不茍的研究精神為其今后操盤外匯市場奠定了學習基礎。
谷底新生
尋找更高人生目標的陳茂麗把自己的目標鎖定在金融市場,那個她可以縱橫馳騁的舞臺。她把自己大部分時間用來研究理財,主要是以技術分析為主。她深深地被技術分析的走勢圖所吸引,感覺好像不研究走勢圖就不能生活了。朋友開玩笑說:“你嫁給走勢圖了。”一歲多的兒子也只看到陳茂麗每天圍著各種圖表轉來轉去。兒子問的最多的就是:“媽媽,今天賺了還是賠了”
由于無暇顧及家庭,她的婚姻最終走到了盡頭,她決定在事業上大展宏圖。1988年,她辭去了醫院的會計工作,從投資者正式轉身為經理人,正式成為專業理財師。以前時間切割成三部分:工作、理財、家庭。現在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理財分析上了。1982年陳茂麗介入外匯市場,1986年以后開始專心投資外匯市場,那時候她已經積累1000多萬臺幣。“當時外匯市場是國際貨幣經紀商與銀行進行的擴充信用的交易,因此行情起伏很大,一天可以掙500萬臺幣,一天也可以賠光自己。賠光了再掙,掙完了再賠光,反反復復不知多少次。”陳茂麗回憶當時的感覺:如坐上云霄飛車般,非常刺激。
但是風險也隨之降臨。1988年初她帶著股票分析的技術、心得和經驗,意氣風發的殺入外匯市場。但只有短短三個月,她所有的財產都化為烏有,幫客戶理財也做得一塌糊涂。
“為什么?為什么??我的分析如此精確,市場訊息看法也一致,為什么還如此慘敗?”面臨破產的失敗,陳茂麗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苦苦思考,沒有告訴任何朋友和家人。
經過多日的反省,她終于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原來我一直以投資股票的心態去投資外匯保證金市場,真是大錯特錯!”。“指標在股市里是參照而不是依據,在匯市里則是依據而不是參照”這句心得是陳茂麗付出沉重的代價換來的。她暗下決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振作精神,一切重頭再來。她一邊繼續埋頭鉆研技術分析,一邊繼續尋找客戶。不論路途多遙遠,只要客戶有興趣了解投資,她一定登門拜訪,風雨無阻。
“正是這種傾力一搏的果敢,才映射出陳茂麗的非凡大將風度,也才成就了她今天的王者地位。試想她沒有這樣傾力一搏的果敢,小打小鬧,贏來賠去,到今天她很可能是一個小富翁而已,不會有如此波瀾壯闊的人生和成就。”一位日本記者在2004年采訪陳茂麗后這樣說。
從1989年至1994年,陳茂麗五年如一日,潛心解讀外匯市場密碼,從讀盤到理論技術,逐一核對、求證,把前九年的股票研究經驗融會貫通到外匯市場中來。同時研發出自己的一套千變萬化、應用自如的市場理論——“CC分析法”,其中包括:拋物線原理、切線原理、參考系數、市場心理學等。
成功失敗,再成功再失敗……正是一次次演練一次次反思一次次修正指標和參數,陳茂麗的“CC分析法”才在無數次的市場實戰中不斷完善。從1998年至今,陳茂麗的“CC分析法”已經成為比較完善的理論,勝算率70%以上。1997年美國的CUOT123國際財經頻道對陳女士進行了長達1年的跟蹤了解,于1998年聘請陳女士為其專欄的主持,為國際上投資人士獻計出策。這之前陳茂麗還受香港英皇集團和臺灣泛亞集團等機構的邀請,擔任首席分析師。
她在臺灣的臺北、花蓮等地陸續建立了東健、東盛、東富、益達、益興等5家投資公司,并采用“分析、指導的方式,由客人自己決定操作”的方法來經營自己的公司。其中,一個客人在1997年到2002年的5年間贏利300萬美元。臺灣的投資界分為技術派和消息派,陳茂麗在技術派中已經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同時,陳茂麗還在1994年加入了臺灣工商建研究會——臺灣最大的商業團體,并在2002年被推舉為第11期第八屆會長。她還在1997年臺灣女企業家擔任關懷委員會執行長。
從日本到中國
多年努力探索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后,陳茂麗開始尋找自己事業的新巔峰。臺灣的金融市場經過30多年的發展后,已經進入相對成熟期,競爭激烈且發展機遇較前些年少。她把目光首先瞄準了中國大陸。1997年前后,她陸續來過上海和北京幾次,發現那里的人投資理念還很淡薄。正當她猶豫時,2002年日本第一匯市公司對她發出了邀請。
當時日本的金融市場還處于初步形成階段,正需要陳茂麗這樣技術實力派戰將的加盟。陳茂麗得知當時日本有近40萬中國大陸人之后,毅然關閉了自己在臺灣的公司,前往日本發展事業。
在日本,她建立了東京日本橋國際情報株式會社,并培養了一批核心講師。從2002年到2009年,她教過無數的中國大陸學生和日本學生,多是在外匯市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失意者。讓她感觸最深的是,其中的中國大陸學生的勤懇愛學精神,有的學生為了聽她的課需要坐車三四個小時趕過來,看到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理財的吃苦精神,陳茂麗總是盡量多講一些精華,總是耐心解答學生的問題。
“中國大陸學生十分聰明,我講了第一點,他們立刻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且面對我的交易報告,很快做出交易決定。”陳茂麗說。
陳茂麗在日本的七八年時間里,雖然得到了日本第一為替株式會社、日本第一匯業公司、日本三京證券株式會社、日本東岳證券株式會社等多家日本頂級金融機構的青睞,但陳茂麗對此成績并不滿足。
“我已經成功進入了日本的中國大陸學生的理財市場,但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日本理財市場我還未真正介入。”陳茂麗遺憾地說。“每當我為了活躍上課氣氛,開個玩笑時,中國學生都會哈哈大笑,日本學生卻完全沒有反應。”陳茂麗認為還是文化上的淵源不同。
一直心向中國大陸市場的陳茂麗,在日本聽說了“中國多家企業投資金融衍生品巨虧”的消息后,如坐針氈。2008年11月,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燃油套期保值浮虧31億元;2008年12月,中國遠洋(12.72,0.00,0.00%)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套期保值浮虧53.8億元;2009年1月12日,東方航空(5.85,0.00,0.00%)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發布的公告顯示,由于2008年的燃油套期保值,整個公司浮虧62億元……
“只要有簡單的套期保值常識就不會虧損如此嚴重。”陳茂麗分析道。此時她想進入中國大陸發展的決心愈發堅定,她說:“我用了31年時間積累的理財經驗和投資體會,為什么不能奉獻給我的國家,讓大家在金融市場上有所斬獲,而不是輸得一塌糊涂?”
正在此時,她的一位學生回到中國大陸發展,邀請她到北京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講課。之后口碑相傳,她也被廣州幾家知名證券公司邀請,前去講學。2009年,陳茂麗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2009年10月20日至11月13,陳茂麗在北京進行了首次密集培訓,培訓人員中不乏國內一流的外匯期貨交易人才,她的目標是通過密集培訓,確定自己事業發展的核心骨干。
“我未來想在中國開設一家金融理財學院,把我的理論推廣開來。”陳茂麗信心十足,她的目光淡定而執著地望向遠方。
從臺灣到日本再到中國大陸市場,陳茂麗走過了一條曲線發展之路,她一直希望將自己一生投資心得全部傾注到中國大陸市場,實現她生命華章的完美謝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