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國家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日前通過科技部評審。這是邢臺市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標志著該市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調整產業結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邢臺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慢,雖有市場主體少、規模企業少、產業規模小等原因,但結構不優、質量不高、效益不好是主要原因。”刑臺市委書記姜德果認為,加快發展,趕超先進,必須瞄準世界產業鏈的高端,依托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立足“中國太陽能建筑城”和“國家火炬計劃硅材料產業基地”的基礎優勢,邢臺市將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支撐產業加以培育。在邢臺市開發區規劃出總面積25平方公里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并劃分出生產、科研、商務及相關產業等八大功能區。該基地內有兩條高速公路和兩條鐵路穿越而過,構成“井”字形大交通架構,400公里輻射半徑內有6個機場、2個港口,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依托明確的產業發展定位和顯著的區位優勢,邢臺瞄準產業鏈高端實施規劃招商和概念招商。晶龍集團年產3600萬片大直徑低氧碳單晶硅片、河北博美年產6000萬安時鋰電池、深圳慶豐薄膜太陽能電池、深圳陽電太陽能組件和太陽能發電示范工程等16個高科技光伏新能源項目相繼落戶邢臺,總投資達58億多元,全部投產達效后,年產值將逾70億元。
引進高精尖項目的同時,邢臺市注重發揮統籌引導和公共服務功能,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在出臺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產業促進政策的同時,該市與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深圳太陽能學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東南大學建立聯合研究中心,與武漢理工大學建立產學研產業化推進機制。2009年11月,邢臺開發區聘請34位專家為經濟顧問,為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撐。同月,邢臺在全國率先啟動“陽光小村”太陽能示范工程,采用風光互補發電以及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發電,為村內道路、景觀園區、居民樓舍照明和農業生產提供電源。
光伏產業良好的發展態勢進一步激發出市場主體科技創新的活力。晶龍集團自主研發的“超薄片切割法”生產工藝,可使每公斤單晶硅比原來多切出6.67片,成品率達99%以上,以年產千噸單晶硅計算,僅此一項就可增效2億元。晶牛集團通過科技攻關成功研制的煙道殘留煤氣回收利用系統,年可節約標煤近萬噸。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重大支撐產業的邢臺光伏產業實現產值超百億元,占據河北省光伏產業總產值的一半左右。
邢臺光伏產業已形成一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并不斷向高端演進。冀中能源集團年產4萬噸三氯氫硅項目投產后,將成為我國最大的多晶硅原料基地。晶龍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生產企業。
今年該市將進一步打造從硅材料、太陽能電池(組件)到系統集成、電廠工程總承包的完整產業鏈,爭取到2012年形成年產單晶硅1萬噸、多晶硅5000噸、光電玻璃500萬重量箱、太陽能電池及組件1500兆瓦生產能力,建成國內重要的光伏產業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