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企業坐落于常州武進高新科技開發區,是中國紡織行業中少有的大型民營企業?,F有員工2000余人,擁有包括9名境外管理人員的高級管理人才58人,原棉紡織、織造工藝及服裝設計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65人,外貿精英152人。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設有十余個辦事處,且在美國、香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集團下轄東華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常州市武進東華紡織品有限公司、常州東華服飾有限公司、常州市東華對外貿易有限公司、常州市頂呱呱彩棉服飾有限公司、常州市同昌紡織品有限公司。東華外貿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年出口創匯6000多萬美元。這一成就的主人叫——頊同保,東華企業的董事長。
自1991年東華集團的第一家企業——東華紡織品有限公司誕生,經過十余年的風雨歷程,東華從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孩成長為中華大地上頂天立地的巨人。如果說最初的東華只有一顆志向高遠的心,那么,歷經十年磨練,它不但長出了手,長出了腳,還長出了翅膀。東華董事長頊同保的講述揭示了這個現代“大染坊”的奧秘,是一條無形的產業鏈貫穿其中,憑借它的力量,東華不斷向高峰攀爬,締造了這個現代民營企業的神話。這條無形的鏈我們叫它價值鏈。當然,這條價值鏈決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林蔭道,而是懸在半空的一根鋼絲,你必須身懷絕技,一旦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你就會重重地摔下來。頊同保一路走來,平平穩穩,惹得臺下喝彩聲不斷。
第一桶砂??
在談到自己事業的起點時,頊同保毫不隱諱地說:別人淘的第一桶是金,他淘的第一桶是砂。當年,一文不名的頊同保借了幾十塊錢做了第一筆紗巾生意,時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服裝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正是看好這樣的發展契機,他揣著賣紗巾賺來的不多的鈔票擠進了服裝業的大門。??
上海——中國的大工業城市,可能正是由于這種地域崇拜,上海牌的服裝銷量很好,頊同保坐火車從石家莊來到上海的南京路,到商場里找一些因過時而降價處理的格子布女裝,然后帶到篙城這樣的鄉下去銷售,沒錢交攤位費,他就走街串巷,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說,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期盼著從逆境中崛起。
從“小販”到“大王”?
?
常州南橋,一家40多人的服裝廠,面臨倒閉,剛剛換了廠長。頊同保在這里下了他第一筆服裝定單。開始了簡單而原始的操作模式:先從商場挑選一些好的服裝樣式,再到商場找類似的布料,發到常州的加工廠,進行加工制造。最后將成品服裝帶到各個鄉鎮的廟會,集市上銷售。在逐漸摸索的道路上,頊同保在資本積累的同時,他對服裝行業中稍縱即逝的商機的敏感度在逐漸升級,他知道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必須節省成本,而節省成本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將服裝的上一環節——布料的生產承攬下來。頊同保對當時的市場進行了調研,服裝業的蓬勃發展已經造成市場上坯布的短缺,所謂商機無價,過時不候,他立即注冊了東華紡織品有限公司,開始生產坯布。坯布就是未經染色的白布。不久,這個決定就使頊同保成了當地響當當的“坯布大王”。此后,公司產品又開始向漂白、染色等半成品上延伸。生意越做越大,有了量的飛躍,經營模式也從零售轉為批發。??
織布就要用棉紗,那么如果自己做棉紗的話,不但可以滿足本廠織布的需求,還可以銷售給其他的織布廠,從中贏得利潤,何樂而不為?于是,東華絲織廠應運而生。至此,我們看到在東華企業,價值鏈的脈絡已延伸到棉紗這一環節。起初是買來棉紗做銷售,后來發展為自己成立采購中心,收購棉花再加工成棉紗,與此同時,成本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
1998年,頊同保又成了當地的“棉紗大王”。頊同保望聞問切,似乎摸準了這個市場跳動的脈搏,總能當機立斷地下一帖好方子,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完善的東華。
走出國門?
?
1994年,棉花價格上漲,到1995年,價格翻了一倍多。絲織廠的利潤空間已經縮水。頊同保毅然將經營重心轉到服裝的對外貿易上。1996年,他開始申請進出口權,一年以后,東華成了中國第一家能自營生產出口的民營企業,東華對外貿易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武進延陵對外貿易有限公司,1999年被東華收購,頊同保針對國有企業體制中的種種弊端進行了嚴格的改造整合。第一、提高生活待遇,就是讓職工的腰包鼓起來;第二、統一思想。在國營單位個人的發展是靠關系,在東華,發展靠的就是能力和水平。只要有實力,絕對機會均等;第三、改善辦公條件。頊同保買下1000多平米的辦公場所,并進行了裝修。換了新的工作環境,大家又有了工作熱情。這家曾因經營不善而面臨破產倒閉的企業終于卸下了阻礙其發展的體制上的桎梏,被注入新的文化,新的血液,一夜之間重新煥發了生命力。并創下年出口創匯6000多萬美元的佳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